近日,2CR 澳洲中文廣播電台特別邀請到悉尼鐵路工程師 Daniel 作客訪談,深入解答大眾對悉尼鐵路系統的常見迷思,並分享關於日常維修、質量監控、火車與地鐵的優劣比較,以及未來 AI 在鐵路維護領域的應用前景。
訪問錄音:
Daniel 工程師指出,新州的鐵路系統已有超過一百年歷史,屬於龐大的交通網絡。維修不僅是因為設備故障,更是為了保障乘客安全與行車穩定。他解釋道,列車可在廠房進行日常檢修,但鐵路、電纜及車站基建則必須現場維護。例如鐵路鋪設在碎石基層上,隨列車通行會出現沉降,需要定期壓實(track tamping),以防止列車出軌。
此外,還包括對高壓電纜、號誌系統、路軌裂痕及沿線樹木的檢查與處理。部分工程屬於預防性保養,而非單純「出故障才修理」。這些檢查亦涵蓋升級工程,例如將信號系統從舊的 2G、3G 改進到 4G 或更新技術。
談到乘客經常遇到的「入站排隊」或「列車延誤」,Daniel 表示,鐵路系統依靠號誌及安全距離控制。若前方列車因突發狀況(如乘客求救、障礙物掉落、動物入侵、或司機遲到)而停車,後方列車必須等待,避免事故。這種情況會導致班次延誤。為了安全,寧可全線稍作延誤,也不會「飛站」來壓縮行車時間。
目前悉尼鐵路使用 MTPV(Mechanized Track Patrol Vehicle) 檢測車,每兩週巡檢約 800 公里路段,車上安裝攝像頭及雷達,用於檢查路軌裂痕、架空電纜移位、隧道斜坡塌陷風險等。這些數據需人工駕駛採集,再傳回總部分析,以決定是否需要立即維修或改道。
Daniel 強調,乘客安全是首要考量,一旦涉及重大隱患(如斷軌或電纜事故),必須立即停運搶修。
Daniel 補充,火車站的設計屬於另一專業領域,需要考慮人流承載量及安全。例如在大型活動(如 Olympic Park 演唱會)期間,職員會限制乘客進站,避免因過度擁擠引發意外。每個車站都有固定容量限制,因此管理上必須「截龍」以保護乘客安全。
對比 Sydney Trains 與 Sydney Metro,Daniel 認為兩者互為補充:
火車:雙層車廂,載客量更大,已形成跨區、跨省網絡,但系統老化,受故障影響範圍廣。
地鐵:單層列車,但每列車設四道門,換乘效率更高;信號系統先進,班次更密集(約每四分鐘一班),不需查閱時刻表;路線彼此獨立,減少互相干擾。
他指出,地鐵造價昂貴,更適合人口密集的都市核心區域;火車則繼續承擔跨區、長距離運輸的角色。
對於 AI 是否能取代人工,Daniel 認為,雖然 AI 能提升數據分析效率,但維修工作仍需依靠專業人員。AI 可以協助工程師更快發現隱患,但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人工操作。
談到未來,Daniel 提到悉尼人口已突破 560 萬,並以每年約 2% 增長,預計 2031 年將達 630 萬。這種增長推動政府積極投資鐵路基建。近年來,Metro 線路相繼開通,既能滿足新增需求,也為舊火車系統提供「喘息空間」。雖然建設過程帶來短期不便,但他相信長遠而言,悉尼交通將顯著改善。
最後,Daniel 亦希望更多年輕工程師投身行業,承接前輩經驗,為悉尼市民提供更安全、更舒適的鐵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