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Advertisement

最新消息

訪問華人服務社盧靜 – 提升警覺、重建信任:守護長者免於落入詐騙陷阱
2025年11月24日 18:03 發布 編輯:Editor

近年,針對華人長者的詐騙案件在新州再度活躍,其中「祈福詐騙」更成為警方重點關注的欺詐方式。華人服務社負責定居、健康、培訓與就業服務的盧靜(Jane Lu)在接受 2CR 澳洲中文廣播電台專訪時,深入分析詐騙手法、受害原因,以及如何以社區力量與家庭合作,降低長者受害風險。

 

祈福詐騙再現:專挑孤單與語言受限的長者下手

盧靜指出,「祈福詐騙」在社區已存在十多年,近期在悉尼再度高發,尤其針對華人年長女性。詐騙集團利用華人長者的孤獨感、文化信念,以及對家人安危的擔憂行騙。詐騙者通常在公共場所主動搭訕,以問路或找中醫作為開場,並藉由「同鄉」或「同姓」與受害者建立親切感,再編造家人會遭遇厄運、疾病或意外的說法,讓受害者陷入焦慮。接著,受害者會被要求帶上現金與金飾,交由「高人」做法事以「化解厄運」。在儀式中,財物會被掉包,受害者往往到數週後才發現損失。

許多長者因擔心被家人責怪而選擇沉默,使案件更難追查。盧靜表示,這類騙局帶來的傷害不僅是金錢損失,還包括深層的自責、羞恥與情緒創傷。有受害者回家後長時間無法平靜,甚至出現不敢外出或抑鬱的情況。

除了「祈福詐騙」,盧靜提醒,華人社區近期也頻繁出現其他騙局,如:

  • 冒充公職人員(移民局、領館、警察):恐嚇受害者涉及犯罪、需要轉帳至「安全帳戶」。
  • 投資詐騙:以誤發訊息切入,建立線上關係後誘導投資虛假平台。
  • 冒充家人急需匯款:利用語音仿製與時差,使家屬誤以為孩子遇險。
  • 郵件與銀行假連結:以逼真網站誘導民眾輸入資料或轉帳。

盧靜提醒,詐騙者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催促、保密、恐嚇」,只要對方要求立即轉帳或要求受害者保密,就是危險訊號。

 

家庭的支持:理解比責備更重要

盧靜強調,長者受騙並不是因為容易上當,而是被精心設計的心理陷阱利用。家人若以責備回應,反而讓長者更加孤立、不敢求助。

她建議家屬可以:

  • 優先安撫長者情緒
  • 陪同長者報警與求助
  • 協助辨識可疑訊息、電話
  • 協助長者設定手機安全功能
  • 鼓勵長者參與社區活動,減少孤獨感

她指出,許多長者因語言障礙、文化羞恥或不熟悉相關制度,而選擇不報警,此時家人的支持與陪伴更顯重要。

 

華人服務社提供的支援:語言協助、義工服務與社工服務

為協助語言不便、缺乏支援的群體,華人服務社提供全面服務,包括:

  • 社區活動小組:包括唱歌、跳舞、麻雀、英文班等,讓長者在安全環境建立社交圈。
  • 義工填表與文件協助:幫忙閱讀信件、辨別可疑短信,亦能協助設定手機。
  • 電話關懷服務:適合行動不便或較內向的長者。
  • 雙語社工服務:可協助家庭暴力、身心困擾、詐騙受害或政府申請。

 

若不幸受騙,應立即採取的三步驟

最後,盧靜建議遭遇詐騙的長者與家屬記住三步:

  1. 停下來(Stop):不要立即匯款、不要開啟連結,給自己時間冷靜。
  2. 核實(Verify):可找家人、華人服務社義工、銀行或警局協助查證。
  3. 舉報(Report):除報警外,受害者可在以下官方渠道報案或提交資料:
  • Scamwatch(國家反詐中心):https://www.scamwatch.gov.au/
  • ReportCyber(網絡詐騙舉報):https://www.cyber.gov.au/report-and-recover/report
  • IDCare(身份被盜支援):https://www.idcare.org/

盧靜認為,長者之所以容易受騙,往往是因為孤獨、缺乏社交與缺乏支援。因此,比起單純教導「不要相信陌生人」,更重要的是為長者提供陪伴,讓他們建立資訊通道,有可信任的人可求助。她期望社區與家庭能共同努力,減少長者的孤獨與無助感,讓他們在熟悉的語言與文化環境中獲得支持,遠離詐騙風險。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