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最新消息

金玉滿堂話萊福(2)— 那個年代的人和物
2021年06月14日 17:40 發布 編輯:admin

上文說到程生入行的過程,談到了他在香港學師時的趣事。因為程生師從舅舅學做珠寶。而講起舅父是如何在上海做珠寶這一行,原來是一開始跟著表叔做珠寶。談到學習製作首飾的過程,他說道因為當時每件首飾用手工做,所以傳統打金的過程是十分之繁瑣和耗時。師傅需要一塊金,打金是一門傳統的細緻的手藝活,這種手藝沒有傳承只有學藝。用手打造成飾物。當時不同今日,因為社會環境比較落後,中國又比較窮,就連鐵釘都沒辦法生產,只能通過進口昂貴的價格購入。對於現代人來說,首飾就等於機器化流程製作,手作的已經是少之又少。而在當時,一件名貴首飾,想找機器幫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做一件巧妙的首飾需要時間的琢磨,工期較長,尤其玉器。以前一件玉器,無論是人物花草還是樹木,都是用手雕刻。當時的官太富太,首飾用手工,手工昂貴,原料有:金屬,玉石,鑽石。人工也相當昂貴,因為人才比較少,需求量又大,導致設計精美的飾物都很昂貴。

以下為金玉滿堂話萊福之程仕堅先生學師時趣事的錄音:

 

 

現在的人下班之後去喝酒,以前的人也不輸蝕去跳舞。上海的繁華在那時候的中國算是數一數二。程生回憶道那時候大家四點下班就去舞廳跳舞。跳一兩個小時之後,就去吃晚飯,繼續打麻將。上海在當時哪怕至今都是商業大都市。很多新潮的玩意都是由外國引入,又有法租界,英租界等等。有很多國家的領事們在當時希望用文化同化和腐蝕當時的中國。連鴉片買賣吸食都是合法的,並沒有法例禁止,就是希望當時的中國人貪圖享樂沉迷鴉片沒有朝氣。

以下為程士堅先生描述當時的環境的錄音:

 

 

在當時的年代,大家所使用的貨幣都不一樣。而上海當時使用的是國民政府所發行的金圓券,以金圓券取代法幣。雖然金圓券比黃金,白銀容易攜帶,但是因為是國民黨 自己製造的貨幣,貨幣的價值並不統一。有時候上午一萬元的金圓券,下午就貶值到幾百元。所以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錢是沒有什麼作用。

 

 

在那個年代,汽車是達官貴人才能擁有的,相對來說黃包車就是只要條件比較好的人就能坐了,不過價格仍然是相當昂貴的。對於當時很多人來說,錢不一定有,款一定要擺夠。即使收入不算富裕,但是排場一定要十足。當然,此一時彼一時,當時行業的價值並不是從他們帶著有多昂貴的首飾來證明的,要如何證明他們的富有,就比如很多人從上海逃難或旅游到香港,他們會選擇帶著金條。到香港的時候,如果選擇帶著金圓券就容易貶值,所以多數會選擇攜帶貴重的物品。正常人就會說,那我帶著黃金出行不就好了嗎?不過金飾就太招搖,而金條,雖然面積小但是斤兩重。拿得多的話,走幾步路都難,樓梯都下不了。

更多故事後續,敬請收聽【金玉滿堂話萊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