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亮
2020年的日子,的確是難忘一段的歲月。
新冠疫情一整年都在影響著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即使能幸運地避過,也難免會在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認識鄭家寶(Maria)也有幾年的時間了。作為一名記者,經常都會出席華人社區的各種活動,而華人服務社作為本地一個頗有知名度的僑社,近年來也是非常進取,經常會組織各種公開宣傳活動。而身居服務社COM 職位的Maria,更需要經常出席政府和社區各種的活動的公開場合,於是,大家就自然熟悉起來了。
身居高職的她,對筆者這樣一個極普通的記者,卻非常的友善尊重,讓人如沐春風,相處舒服。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華人服務社的幾次新聞发布會上。包括華人服務社慶祝35周年新聞发布會和幾次墾丁文集的发布會,她見到了筆者,總是熱情地打招呼,親自張羅和安排好座位,並交代工作人員準備好各種資料,細心周到。難怪同行的記者朋友都對她稱讚有加。
幾年前,因緣際遇的原因,筆者臨時擔任了華人服務社啟思中文學校一間分校的管理工作,就有更多的機會與Maria 見面和接觸了,雖然她不是直接分管中文學校,但每次見面,她都會關心地詢問我有關中文學校的事情,是否還有需要總社提供幫助?記得那年學校的結業典禮,需要學生排練演出文藝節目,她就更加關心了,事無巨小,體貼入微。
在我的印象中,她總是臉掛微笑,聲音溫柔,總讓人感到和藹可親,倍感親切。可惜,我因種種原因,只在中文學校工作了一年的時間,又匆匆離開了。
盡管離開了學校,之後我還會在各種公開的場合中,與Maria 有見面的機會,而她對我的態度,還是一如既往的熱情親切。我想,這大概就是她人格的魅力吧:一個被人尊敬並喜歡與之交往的朋友。
也許是緣分盡了,當我再次有機會加入華人服務社這個大家庭的時候,卻未能再見到她一面:Maria 因為生病的緣故,已經疲憊奔波在家與醫院之間,飽受疾病的折磨。近幾個星期,每次聽到她的病情時,都不大樂觀,心里就難過。畢竟,她還正當壯年,華人服務社還需要像她這樣優秀而忠誠的高管;況且,近十年來,她已經把華人服務社當作自己的家了,全心全意,忘我奉獻。
12月3日晚,Maria 終於走完了她在塵世上的路,回歸天國。
當噩耗傳來時,筆者的心也一下子跌到了痛苦的深淵中去:雖然已經知道她被病痛困擾了一段時間,但依然難以接受她突然離去的殘酷現實。
盡管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此刻的心,早已被失去朋友的悲痛所填滿:那就讓眼淚放開地流吧。畢竟,失去的將永遠都會失去,流淌的眼淚,也會有幹凅的時候。
服務社的創始元老潘南弘先生帶著沈重的心情,向筆者分享了與Maria 一起合作十年的點點滴滴,對她在服務社期間的貢獻,讚賞有加。作為營運總經理的Maria , 與董事局夥伴一起共同努力,用了十年的時間,把營運額從750萬,到去年底已經翻了幾番,大家都功不可抹。
潘先生還提到,Maria 在重病期間,還一直惦記著服務社的工作,牽掛著朝夕相處的夥伴們。
當服務社的夥伴們自发地寫文章悼念Maria 的時候,一位與她相處近十年的老同事Wendy ,更是在孤寂的夜深人靜中,打開了電腦,敲下了感人的文字:《鞠躬盡瘁孺子牛 獻身華社高風在》,寄托了她的哀思。
聽潘先生說,Maria 生前曾對自己的後事作了安排,一切從簡:不搞葬禮,不立墓碑,火化後骨灰撒向大地。
“低調而謙卑,無私而忘我;奉獻社會,不求回報。”這大概可以窺見這位來自香港的女士,對生命意義最真實的理解。
在Maria 離開的這些日子里,筆者還常常聽到了夥伴們對她種種不舍的回憶:出身在並不富裕家庭的她,雙親早逝,還在求學時期的Maria ,依靠勤奮和刻苦,完成了香港大學的兩個學位,又在悉尼獲得了MBA學位,先在香港投身社會服務和商業機構工作,而在移民澳洲之後的最後十年,都在華人服務社工作,並與董事局同仁一起,帶領大家,開創了華人服務社輝煌的局面。
夥伴們都感慨地說,“Maria 以社為家,她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了華社。”
“人雖然不能掌握人生的長度,但卻可以讓自己的生命活出精彩。”Maria 奉獻社會的精神和貢獻,也是一頁多姿多彩的圖畫。
人的一生,只在乎於“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世界並沒有永恒,生與死也只在呼吸之間。
值得安慰的是,Maria 悟透了人生,看淡了得失。她的坦然和隨緣,也許正是她安身立命之本?
僅以一挽聯悼念寄托哀思:
家失棟梁淚千行,
寶遺人間惠古今。
家寶千古!(寫於2020年12月16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