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李曉民先生的移民故事

【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李曉民先生的移民故事
2022年09月01日 發布 編輯:Editor

以下是【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節目主持人尊王和依士活高齡華人友誼會會長兼紐省多元文化局咨詢委員李曉民先生的訪問。

 

 

李曉民先生1999來到澳洲,至今已經30餘年。他因在依士活高齡華人友誼會中幫助了很多當地華人和少數民族人士而廣為人知。

 

李曉民先生在澳門出生,小學畢業後跟父母到香港定居。眾所周知,澳門以博彩業為主。而在李先生出生的年代,澳門的博彩業尚未興起,當時的澳門只是一個小漁村,經濟很差。為了生計,李先生的父母帶著孩子們舉家移居香港。

 

李先生是在完成小學學業後方移居香港,到香港後,他亦曾經歷不少困難。李先生初來乍到,在當地很難有正統的學校肯收。他的父母為他申請公立中學時,由於學校是派位制度,外來的插班生想入學,可以說是難之又難。李先生只能付學費讀私校,進入了排名不太好的“野雞中學”。李先生回憶,時至今日,他當時所就讀的那所中學已關門大吉,不復存在了。

 

當年的香港和澳門相比較,香港要繁榮得多。初到香港的李先生,對香港的生活很不習慣。那時候的香港不比現在,馬路很寬,而且還沒有那麼多交通燈。人車搶道的事情常有發生,李先生獨自過馬路的時候戰戰兢兢,只能極度小心。

 

李先生完成中學學業後,進入了政府部門工作。工作一年後,讀函授課程的同時,轉行去了會計師樓當學徒,也就是這樣進入了會計行業。李先生進入了會計行業後,在一家公司從會計開始,一直做到了管理層,一做二十餘年便過去了。

 

談及移民的原因,李先生我有兩個孩子,孩子們在香港課業壓力很大,孩子們應付不來之餘,亦令他壓力倍增。那時候的李先生是負責公司東南亞事務的主管,除工作事務繁重外,還需經常到各地出差。李先生鮮少在家,沒時間管孩子們的課業,也無法入手。

 

而一次和一位移居澳洲的中學同學的談天中,他同學勸他來澳洲生活。他同學和他說,澳洲孩子的讀書和課業壓力比香港來得輕鬆,且未來就業前景也不錯。當時40來歲的李先生也較為年輕,思來想去後,就開始準備移民,而他移民的過程也十分順利。

 

移民,並非李先生的首次澳洲之行。李先生在一所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性公司工作,該公司於澳洲有分公司。所以每年公司做地區性會議的時,都會選擇前往澳洲開會。由於公司經常到澳洲出差,久而久之,李先生墨爾本和悉尼兩地也稍有了解。

 

李先生有一個中國胃,認為澳洲除了食物不習慣外,是一個人間天堂。每一次到澳洲出差,由於他是參與會議中唯一的一名華人,主持方也不會說特別選擇中餐。終於有一天李先生受不了沒有米飯的西式食物,我和這邊的主管商量能不能嘗試一下中餐,方才來到了唐人街。

 

一到唐人街,李先生就對該地方印象良好。他回憶第一次來澳洲的時候是1976年,那時候整個唐人街基本上都是講廣東話的華僑。唯一不太習慣的是,這邊的商鋪很早關門。除了星期四以外,所以的地方都在5-6點關門。甚至在購物到一半,都會因商家要關門而被要求盡快結賬。

 

李先生認為,澳洲這樣沒有夜生活的城市於他而言利大於弊,孩子們能更專注學業。他初移民的時候,香港澳洲兩地跑。李先生把孩子們安排妥當後,把他們留在澳洲讀書,而自己則回到香港工作賺錢。

 

李先生的兩個孩子十分外向,到澳洲後並沒有太多不適應,反而因沒有父母管制而更快樂。那時候的李先生在epping買了套房子,請當時邀請他來澳洲的中學同學當孩子們的監護人,除了必要時的看護外,讓他們獨立生活。

 

李先生真正移民是在1996年,那時候是移民局稱已給李先生續期。但若他再不來澳洲定居,便無法再為他續期。不想放棄澳洲身份的李先生,只能正式移民澳洲。與此同時,李先生香港工作的公司剛好改變運營方針,認為集中管理對公司的未來更有利,便選擇結束香港的分公司。在此等機緣巧合下,李先生也趁此機會徹底移民澳洲。

 

李先生移民澳洲後並沒有任何不習慣,此前他公司每年例會都必須來澳洲參加。而他由於孩子們在澳洲讀書的緣故,經常會來看孩子,變相對澳洲的生活很熟悉。與此同時,經常到去世界各地出差(美國東南亞等)開會的李先生,與接觸外國人亦駕輕就熟。

 

李先生在跨國公司打工幾十年,也累積了一批人脈。他來到澳洲後,便開了一家小公司。他的公司和澳洲藥廠合作,把澳洲的天然食品,維他命類的東西出口到東南亞,香港等不同地區的客戶。李先生回憶,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還沒有現在那麼強勁,他公司最主要的客戶以泰國人為主。起初幾年,李先生的成本以澳元計算的,生意相對順利。但好景不長,突然有一年,澳元瘋狂上漲,甚至價值超越美元。

 

李先生的主要競爭對手,幾乎全是美國產品。澳元大漲後,他們的進貨價要比李先生便宜得多,使其失去了競爭力。與此同時,要進行產品登記十分昂貴。當時李先生登記一款進口產品的產品,需60萬人民幣,且有效期僅有三年。約過了一兩年後,李先生產品的註冊登記也開始陸續過期。他在這行業看不見前路,便沒有再續產品登記。

 

談及李先生和華人友誼會的結緣,李先生當時認識的一位香港朋友,準備回流香港。而那位朋友那時在華人友誼會做中文秘書的義工工作。他準備回港時詢問李先生是否有空閒時間能幫忙。李先生想到自己那時候做生意,工作時間也很靈活,且一周僅週三一天需要前去幫忙,便一口答應。

 

Eastwood 高齡華人友誼會1991年成立,當時esatwood是一個普通的本地人的社區,那附近你想找一所華人餐館都很難。友誼會最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一幫香港過來的移民。這批港人移民的原因,多半是為了他們的子女。孩子們移民來了後,在澳洲成立家庭,生兒育女。兩夫妻都需要外出工作謀生,就想到仍然在香港的父母,能來澳幫助照料子女。

 

當時的澳洲,申請父母移民十分容易。在申請移民的時候,包括父母孩子在內的三代都能一起獲批。來澳洲的時候,過程很容易。但來到以後,成年人要上班,孩子們要上課,老人家只能在家為孩子看門。老人的生活十分乏味,打開電視機是英文的,難以理解。就算想買報紙,四周華人雜貨鋪很少,十分不便。部分長者不會開車,住的家又很大的同時,離車站又很遠。長者們想去公園,都十分很難。

 

當時一位有駕照的長者,他想起了這事情,便成立了友誼會。當時懷德市議會有一輛小巴,能載9個人,這名長者便問市議會借車。市議會一口答應,把汽車加滿汽油免費借給他用,用完了還車就行。

 

該長者還為這事,特意考了個駕照來開這台小巴,帶幾位老人家一起去了趟一天遊。高齡華人友誼會成立以後,口碑十分好,加入友誼會的人亦越來越多。人多起來後,借來的小巴已不能滿足活動需要。友誼會便和旅行社合作,舉辦類似旅遊活動。

 

隨著時間和人數增長,一個月一次的聚會已無法滿足大家,便改為一周一聚。活動形式不用一定要去出行,一起坐下聊天喝茶也很不錯。通過友誼會,大家互相熟悉了以後,就可以自由相約喝茶打麻將等活動,在澳的生活亦慢慢豐富起來了。

 

李先生加入高齡華人友誼會的時候是在1997年左右,當時會里約有200到300人。基本上也只是每週三聚會的時候,李先生才會前往幫忙。友誼會每週都會有一個聚會,次次的主題都不同。每月第一個星期三的主題會是生日會,為當月過生日的長者搞一個生日會,大家一起吃東西唱歌慶祝。

 

由於人數的不斷壯大,會所已經搬了三次了。友誼會會所已三次更改選址了。初成立之時,友誼會租的會所就在依士活噴泉旁邊的位置。從起初每星期三有幾十人參與活動,還有粵劇組在那裡唱歌。到後來參與人數越來越多,最初的場地已不太夠了。友誼會便搬去了現在的依士活的社區中心,消防局旁邊可以容納一百幾十人的場地。不過隨著後來繼續發展,那個場地也不太夠用。現在已經搬到了活力聖公會會堂,我們在哪裡舉行的活動曾試過容納200多人。

 

從友誼會開會至今,每一位入場的會員或非會員,參加活動的話,只需交一塊錢的入場費。友誼會有義工,會在入口處收錢。但當然這一人一塊錢的入場費,是不夠付那麼大的場地的租金的。不過友誼會有很多熱心的會員,會主動給友誼會捐款。友誼會會在會信中,向熱心會員致謝。友誼會是非牟利性質,並不會強制性要求或宣傳會員捐款。

 

友誼會的會員名冊里,有1330名會員。其中經常參加活動的活躍會員,約有200多名。友誼會部分會員,會帶著孫子參加活動。孫子慢慢長大,甚至畢業以後,也會來做義工幫忙,薪火相傳。友誼會經常會思考活動,讓老人家在異國也能感覺到家鄉一般的溫暖。過年過節時,友誼會會舉辦活動,而最初發起依士活農曆新年活動的,便是依士活高齡華人友誼會。

 

起初,新年活動在室內舉辦的。李先生稱,後來大家覺得這個活動很值得讓更多人認識,便和當時的華人議員和市長提議,而他們很支持我們的想法,就把這個活動從室內改成室外舉行,一直延續至今。

 

新移民到澳洲的華人會面對很多困難,前有栽樹,後人乘涼;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華人社區中有更多如李先生一般無私付出的人,才會越來越溫暖,越來越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