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綠道 蒙曉東攝)
11月5日到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的各國參會代表來到中國武漢,賞紅杉綠蒲、觀雁鶴齊飛,領略高樓臨水、家住澤畔的人與濕地和諧共生之美。
11月6日上午,武漢東湖之濱的落雁景區,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週年成就展現場,中國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關志鷗主持履約展揭幕式。他說:“今天,我們為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週年成就展揭幕,既是重溫中國濕地保護和履約走過的不平凡歷程,感受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面向世界、擁抱世界,和各締約方一道,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全球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
湖面波光粼粼,幾隻白鷺偶爾點一下水面,叼起一條小魚,湖中鳥島周圍翻飛著前來越冬的鸕鶿。 11月初正好是候鳥遷徙的季節,時不時能聽到候鳥啾啾的聲音劃過枝頭,似乎都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迎接遠道而來的中外嘉賓。
上屆締約方大會主席國代表、阿聯酋駐華大使阿里·扎希里說,濕地之城武漢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I would say Wuhan is a city with 100 lakes and it’s well-known by its beautiful parks and wetlands where they can be experienced and visited by the people.”
(東湖落雁景區 趙廣亮 攝)
蘭澤芳草、碧水長天,在武漢,踐行《濕地公約》精神、建設濕地城市已成為全民共識和自覺行動。由政府主導,武漢市觀鳥協會、愛我百湖、綠色江城等30多家環保公益組織、20萬志願者、130萬在校大學生及廣大市民合力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讓一片片濕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武漢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現在,武漢成為全球唯一一座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也是第一個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國際濕地城市。本次大會主題為“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1月6日下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部級高級別會議通過《武漢宣言》,呼籲各方以強烈意願和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濕地的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推進濕地保護全球進程,增進濕地惠民全球福祉。
(洪湖濕地人鳥和諧 孫昌文攝)
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位於長江中游北岸湖北段的洪湖國際重要濕地,魚肥水美、草盛荷香。漁民王林玉生在湖中、以船為家,萬頃湖水養育著他家祖孫三代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紛紛在自家船屋周圍拉起圍網養殖四大家魚,十幾歲的王林玉從水上小學畢業,便輟學幫家裡捕魚養蟹。
“當時我們家就在湖中心,一家人就一條船,其餘的小船很多,比如工作船、到哪裡行走的船,養魚的圍網就在附近,兩三百畝。每家每戶都有,洪湖以前上千家,相當於農村自己的屋在那個地方,後面一個菜園。”
在眼前利益驅使下,湖中漁民、岸邊村民、外地魚老闆都加入圍網養殖大軍,洪湖被圍得支離破碎、遍體鱗傷,只有幾條水道供船隻通過,洪湖水浪打浪變成船碰船竿連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2003年,在洪湖陽柴湖片區首先建立濕地保護與恢復示範區,2008年洪湖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4年,成立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6年以來,洪湖全面拆圍禁捕、退垸還濕,水上漁民全部洗腳上岸,周圍村民搬出湖區。王林玉遇到自己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戰和轉型。 “當時一拆圍還是很迷茫的,我的生存方式就是以養魚捕魚為生,陡然間我們離開水面要上岸了當時還是很迷茫的。”
在政府幫扶下,上岸漁民組成捕撈隊,到附近各處庫塘承包專業捕撈採摘。王林玉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洪湖魚把式,每天電話邀約不斷,帶著隊伍不是去這家水庫撈魚,就是去那家荷塘挖藕。抽空還要巡湖保護濕地,儼然一支新時代“洪湖赤衛隊”。他說:“抽藕帶、打荷葉,荷葉打過以後就是打蓮蓬。有的地方有上萬畝幾千畝的水庫,到捕魚期我們就幫他捕魚。畢竟我們還是有這方面的技術,組成團隊一去就是十幾個人,搞這一行就有這一行的信息和圈子。”
(武漢濕地的青頭潛鴨和黑水雞 雷剛攝)
命運多舛的洪湖是很多濕地困境與突圍的寫照。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圍墾、污染、養殖、捕撈、開發等人為活動不斷對濕地造成侵擾破壞,世界各地濕地數量銳減、面積萎縮、水質惡化,生態系統危機四伏。
“Wetlands are home to 40 percent of all global species. But since 1970 we have lost 35 percent of global wetlands. Today,one in three fresh water species and 25 percent of all wetland spaces face extinction.We cannot meet our global biodiversity 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without acting dually to protect species and conserve and restore the ecosystems in which they live.”
“濕地是全球40%物種的家園。然而從1970年以來,我們已經失去了全球35%的濕地。今天,三分之一的淡水物種和25%的濕地空間趨於消亡。”剛剛完成兩屆濕地公約秘書長任期的瑪莎·羅傑斯·烏瑞格呼籲:必須更強有力地保護物種、修復養護物種賴以生存的濕地生態系統。
(武漢天興洲洲灘越冬的黑鸛 顏軍攝)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小城拉姆薩爾簽署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是全球第一個政府間多邊環境公約。旨在通過構建國際重要濕地保護網絡,推動締約方各國加強合作,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資源。
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偲:“《濕地公約》作為全球多邊環境的治理機制,有172個國家加入了。通常每三年召開一次締約方大會,決策濕地公約未來的走向及戰略制定。我們中國在濕地公約的角色逐漸重要,由武漢承辦國際《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
中國於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三十年來,切實履行締約方主體責任,濕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措施更加靈活,合理利用活動推陳出新。中國首部濕地保護法今年6月1日開始施行;64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良好;13個國際濕地城市在世界上樹起人口大國綠色發展的標桿;在全球率先完成三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向十三屆締約方大會提交“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決議草案並獲得通過;簽署實施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關係協定;組織承辦“一帶一路”國家濕地保護與管理研修班;發揮濕地固碳儲碳功能,助力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國際濕地主任、中科院研究員陳克林:“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巨大的海綿體。濕地調節氣候是個碳彙的過程,濕地裡儲存了大量的碳,相當於大氣當中的75%,這是一種自然的狀況。由於人為乾擾,水排掉了,碳匯變成碳源釋放了,大氣裡面就多了很多碳。人是大自然的一種因素,要從小朋友做起從新一代做起,整體提高國民環保素養、環境意識。”
(梁平獵神村梯塘小微濕地 重慶市梁平區濕地保護中心供圖)
重慶市梁平區今年入選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400多個依山順河的小微濕地進入國際視野。讓我們走進百里竹海深處的獵神村,來看看這裡房前屋後的小微濕地。一間間鄉土民宿和竹編作坊鱗次櫛比,昔日石膏礦坑,如今翠竹映塘。
2017年,在政府招商引資感召下,村民陳中明從外地回鄉,收購村裡閒置房屋開辦民宿,取名“夢溪湉園”。流轉村後50畝溝谷稻田,種上蓴菜、慈姑、菱角等水生作物,順著山坡形成一層層梯塘小微濕地,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網紅打卡地。
獵神村濕地民宿“夢溪湉園”經理唐攢英:“小微濕地生態好、空氣好,給我們提升周邊環境,相當於配套的一個公共設施。客人來了以後可以在小微濕地周邊走一走轉一轉,帶著小朋友栽一栽水上作物,空心菜、蓴菜,河溝裡邊還可以捉螃蟹,遊玩的項目多了,客流量有比較大的提升。”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獵神村濕地風光吸引遊客超百萬人次,2021年該村人均收入3.37萬元,比2017年翻了一番。重慶市梁平區濕地保護中心科研宣教科科長余先懷:“用獵神村這個地方的一個礦區塌陷地來進行濕地生態修復,建成小微濕地群。大力發展鄉村小微濕地加民宿康養,建成一大批竹家樂和民宿,帶動著鄉村產業的發展,也同時提高了人居環境的質量。”
梁平依託小微濕地+模式,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水產養殖、濕地康養、濕地旅遊四大生態支柱產業,幫助農民每戶增收5.2萬元。老百姓告別挖礦砍竹、離鄉打工的日子,迎來小康新生活。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憑藉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因地制宜、因水施策提高濕地生態系統質量。中國現有濕地面積5635萬公頃,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2200多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治理水環境、改善水生態,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西溪濕地 杭州西湖(西溪)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供圖)
蘆錐幾頃界為田,一曲溪流一曲煙。杭州西溪濕地水色氤氳、堤渚浮波,綠柳深潭遊船來往,灰瓦白牆時隱時現。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工作人員蔣晨傑正給遊客介紹家鄉的變遷。 “九十年代養豬業興起,那時養豬很掙錢,你養豬我也養豬,生豬最多的時候有三萬多頭,每次回來走到村口就是很臭的豬糞味道,麻雀都少了不要說其他的鳥,那時沒有生態這個概念。”
2003年,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啟動,蔣晨傑和周邊村民13000人搬離原來村莊。 2005年,西溪建成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村民在濕地從事旅遊、非遺傳承和生態農業。十多年來,遷村疏浚、栽樹種草、生態護堤、小魚治水等措施做足繡花功夫,令中外遊客流連忘返,在“西溪且留下”。蔣晨傑深有感觸地說:“03綜保工程之後,應該說真正水質好也是經過差不多七八年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達到現在看到的效果。其次一個變化就是鳥類,16年開始,這個品種也增加了那個品種也有了,白尾海雕、麻鷹,比較少的保護鳥類都看得到。生態環境變好了很多很多。”
(海珠濕地白眉鴨 陳克軍攝)
天濛濛亮,薄薄的水霧籠罩在廣州城央海珠濕地,高聳入雲的廣州電視塔“小蠻腰”倒映水中,像水墨畫中淡淡的一筆。觀鳥愛好者陳克軍早早蹲守,按下快門,拍到白眉鴨凌波起舞的身姿。
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由萬畝果林十年蝶化而來,原先小紡織小印染企業密布,水體污染,拋荒嚴重。 2012年,當地政府將果園由村集體收歸國有,不改變農用地性質,打造成集生態保育市民休閒於一體的公園型濕地,開全國祇徵不轉先河。綠蔭繁花、萬鳥歸翔,在寸土寸金鬧市中心的這方生態留白,成為創新創意產業圍攏聚集的窪地,賦能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海珠濕地自然課程 謝惠強攝)
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正高級工程師範存祥:“在中心城區拿出11平方公里留住了生態保護地,短期之內的經濟效益肯定是弱的,它其實是為廣州整個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根基。海珠濕地周邊萌動了高聚焦高附加值的產業,催生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示範區,相關產業鏈條也跟著帶動起來,這就是依託濕地產生的一個帶動的作用。”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通過對濕地有效保護與科學合理利用,探索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從中尋找發展機遇、培育發展動能,推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長江源頭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江源如帚,分散甚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西南側,姜根迪如冰川沿山脊滑落,冰層末端滲出涓涓細流,就是萬里長江零千米的起點;瀾滄江源扎曲與長江南源查旦濕地僅隔一排山峰;黃河從巴顏喀拉山流出形成扎陵湖與鄂陵湖,扎陵湖澄澈明淨、鄂陵湖幽深湛藍,已分別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源頭擁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一無二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 2021年10月12日,總面積19.07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每年為中國及周邊東南亞國家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源,去年達900多億,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
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偲表示,將濕地納入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是根本性管長遠的濕地保護舉措:“三江源國家公園很重要,因為是河流源頭區作為亞洲水塔,是氣候穩定器也是亞洲水資源的穩定器。國家公園特別原真,具有國家代表性,是最嚴格保護的一類保護地;第二類是自然保護區,可能棲息著非常重要的物種,有的可能是一個自然遺跡;第三類就是像國家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是基於自然或近自然的生態系統,可以開展文化教育旅遊宣傳多種功能的區域。”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 多太攝)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舉辦地東湖風景區位於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面積33平方公里,主要由聽濤景區、落雁景區、磨山景區、馬鞍山森林公園等景區組成。東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東湖風景區東南側,南靠馬鞍山森林公園,西接磨山山腳,面積10.2平方公里。 101.98公里的環湖綠道峰迴路轉,串聯起各處水域和山巒。在東湖綠道騎行,一邊是鬱鬱蔥蔥的山林,一邊是煙波浩渺的湖水,令人心曠神怡,現在已成為武漢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東湖國家濕地公園 李菁菁攝)
濕地,我們共同的家園。取之有度、用之有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讓我們攜手聚力,相約在濕地,一起向未來。
記者:李菁菁、萬敏、馬艷、王力越、王途越、方妍。
湖北之聲 聯合重慶之聲、浙江之聲、廣東新聞廣播等中國多地相關媒體共同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