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旅途中,一路上看過多少風景,又會與多少人擦身而過?能在茫茫人海中相識相知,是一種緣分;若還會成為良師益友,那就可被視為珍寶。
不久前,筆者與華人服務社老友潘南弘閑談時,他回憶起與新加坡戲劇先驅郭寳崑先生邂逅的一段經歷,往事仍然歷歷在目。
南弘說:「讀大二那年七月的一天,我在校園裡行走時,無意間看見一位華人,樣貌有點熟悉,像是當年參加兒童劇社時的一位老師,但不敢貿然相認。巧的是,幾天後在唐人街購物時,在街上又遇見了那人,他正與他人説話,我便佯裝路過,當聽到他講話的聲音時,便確認是郭寳崑。於是我高興地上前打招呼,並說自己在新加坡電視台拍攝兒童話劇《錶》時,曾見過他因為他是導播。他聽後也有了印象,我們兩人便交換了住址和電話,相約來我家吃飯。」
「周末時寳崑如約而至,我下厨做了白切鷄招待客人,邊吃邊聊了很多。原來他早在1963年就在澳洲國立戲劇學院(NIDA)攻讀戲劇專業,回新加坡後在廣播電視台工作。因獲得NIDA獎學金,他又來澳深造半年戲劇藝術,剛到悉尼不久。」
「因NIDA與新大相鄰,我們倆熟悉後便常約見,周末則約一起吃飯聊天。九月中旬,當時悉尼華人有保釣運動,寳崑應朋友請求籌備演出為保釣運動籌款,因而需要表演者,也找了我參加合唱節目。讓我佩服的是,從籌備到登台,前後僅兩週時間,他就排出了一台有兩小時的演出節目,有合唱、舞蹈、戲劇,還以『保釣』為主題創作了話劇。」
「後來,我與同學們組織大學文化會活動,需要有場地,寳崑幫我們安排了一間NIDA的教室來用。」
南弘接着感慨道:「若人生只如初相見,一切都是美好那該有多好啊!沒想到在1976年卻發生了不幸的事情:在沒有任何審訊的情況下,寳崑被新加坡當局以違反内安法扣留,直到1983年才被釋放。獲釋後,他依然活躍在文藝界,孜孜不倦忘我工作,因出衆的才華和跨文化戲劇上的建樹,七年後終於獲當局頒發最高榮譽『新加坡文化獎』。於 2002年,他因癌症不幸與世長辭,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發表哀悼聲明,稱其激勵了一代新加坡人。」
南弘一邊講述、一邊沉浸在與郭寳崑的回憶中:他為自己早年能遇上這位良師而感恩,也感嘆世事的變幻、人生的悲喜。
南弘稱讚道:「郭寳崑是新加坡戲劇界的先驅,也是開創多語戲劇的先鋒。他的戲劇從來不乏異族同胞的參與,也以此來引起人們對新加坡生活的反思和討論。而與寳崑相識的這段經歷,對我的人生歷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我一直難以忘懷。」
(圖: 因拍攝兒童劇社話劇《裱》,潘南弘(右四)與郭寶崑(右三)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