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悉尼歷史文化學者於大海先生在10月10日於好事圍社區中心為喬治河讀書會舉辦講座,以全新的視角講述好事圍 (Hurstville)故事。於先生的講座吸引了眾多當地居民,此次活動由喬治河聯合會和喬治河獨立議員王斌組織。
於先生於2013年來到澳大利亞,對詹姆斯·庫克船長的日記深感興趣。在過去的十年裡,他進行了研究和實地探索,足跡遍佈悉尼,尤其是喬治河地區。
他的研究成果匯聚成了《悉尼論》一書,通過“用腳丈量”的方式描繪了悉尼的美麗。這本書既是旅行指南,也是學術著作,是於先生十年實地研究的結晶,期間他穿壞了數十雙鞋,騎壞了多輛自行車。
書中重點講述了於先生對庫克船長在好事圍附近探險的著迷,這些研究基於庫克船長日記的翻譯版本以及其他第一手資料,再加上他對該地區的廣泛探索。
(喬治河讀書會於大海先生講座)
《悉尼論》一書追溯了好事圍從殖民時期到成為澳大利亞最大華人社區的轉變。
“聽眾被於先生的講述深深吸引,他展示的歷史圖片和文獻讓好事圍的過去栩栩如生,”王議員說。
(於大海先生和他的書《悉尼論》)
(於先生研究使用的庫克船長日記的中文譯本)
在Gadigal 和Bidjigal人傳統土地上設定的好事圍,有著很多傳奇的歷史故事。
1770年5月4日,庫克船長深入喬治河口一帶的Shipwrights和Oatley地區進行考察,並稱其為“港灣之源”。
(庫克船長繪制了一幅 Botany Bay 的草圖)
庫克船長繪制了一幅 Botany Bay 的草圖,展示了喬治河入口區域,一直延伸到 Kangaroo Point 附近。
1788年1月20日,第一艦隊的 Philip Gidley King船長在Lugarno的Lance Point與當地土著人進行了歷史性的友好會面,共用食物和飲料。
(第一舰队绘制的乔治河地图)
1795年10月,著名航海家馬修·弗林德斯 (Matthew Flinders) 和喬治·巴斯 (George·Bass) 考察喬治河並上溯至32 公裡的地域。
1887年3月25日,好事圍市政區成立,1900年6月28日又正式設市, 迅速發展成為聖喬治地區的中央商務區,其名稱‘好事圍Hurstville”意為‘林木覆蓋的山丘小鎮’,反映了其歷史根源,而森林路Forest Road則是其主要街道。
20世紀80年代是好事圍的轉型期,大量來自香港和台灣的技術移民涌入。
尊崇風水玄學的港台人認定悉尼地區盤踞著一條“卧龍”——從海拔114米的Chatswood,一直延伸至海拔75米的 Hurstville。
王議員:“這不僅催生了一個美麗的傳說,還誕生了被稱為‘小臺北’和‘小香港’的華人社區。”
“如今的好事圍是一個充滿活力、多元文化的中心。好事圍交通便利,非常宜居,這吸引了一波波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使好事圍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華人社區。”
據 2021 年澳洲人口統計,好事圍常住人口 3 萬多人,華人占總人口的47%,來自大陸的居民占29%,說普通話的占 26%, 說粵語的占 16%,漢語無處不在,即使一句英文不懂也可以在這里無障礙生活。中國銀行也在這里設立分行。父母雙方均在澳洲出生的只占 7%,是一個真正的多元文化社區。
近年來,喬治河地區的活力和社區精神又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華人獨立議員王斌的推動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將好事圍搞得“風生水起”。常年舉辦各種文體活動,慶祝中國新年、中秋等節日,創辦夜市等,好事圍紅紅火火,未來可期。
(熱鬧的好事圍夜市)
王斌議員表示:“看到一位中國學者通過勤奮的研究和廣泛的實地探索,為講述好事圍和悉尼的歷史帶來全新視角,真是令人振奮。更重要的是,他與華人社區分享了土著人與第一艦隊首次相遇的故事。通過這種深層次的多元文化活動,希望大家更愛喬治河,更愛好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