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家在五隻澳洲喜鵲身上放置小型背包狀的追蹤器進行試點研究時,出乎意料地發現一種全新的鳥類社交行為。
科學家原來的目的是測試這種高科技、可重複使用的追蹤器,來研究喜鵲這種高智商鳥類的運動及社交形態。但意外地發現這種鳥類竟比我們想象中聰明。
根據最新的資料研究顯示,喜鵲向我們展示出彼此合作,互相幫助移除追蹤器的“救援”行動。
總所周知,喜鵲是一種聰明的群居動物。但此次發現,是喜鵲首次在人類面前展示幫助其他社群成員,但得不到即時、有實際好處的“利他行為”。
作為學術性的科學家,實驗時出現差錯(物質過期、設備故障、停電、樣本被污染等)是常有的事情,均會使實驗進程倒退數月,甚至數年。
對於研究動物,尤其是動物行為學的科學家而言,有預期之外的事件發生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
由於受限於電池壽命及資料存儲容量,大部分的追蹤器僅適用於大型鳥類,中小型鳥類不適合使用,且大多無法重複使用。
本次進行的試點實驗是同類型中的首次試驗,研究發現是使用小背包狀的安全帶形固定追蹤器。科學家訓練了一群澳洲本地的喜鵲,讓他們前往一個戶外地面餵食站進食。該餵食站可為追蹤器無線充電,下載數據,亦可解開及回收追蹤器。這樣在獲取數據或需重複使用追蹤器時,便無需再次捕抓鳥類。
新型追蹤器的創新設計,能使用磁鐵解開。(圖片來源:Dominique Potvin)
該挽具十分結實,僅有一個弱點可供喜鵲操作。若要移除挽具,需使用磁鐵或一把堅硬的剪刀。由於該設計能為效率提高提供可行性,亦能提升可收集的數據,科學家們對此感到十分興奮。
科學家們希望通過試點實驗,研究該設計是否可行,並發現能藉此收集的數據類型。如喜鵲一天的飛行距離、活動路徑和社交行為,年齡、性別及領導地位如何影響其活動等問題。以上均能通過這個重量不足1克的微小追蹤器來進行研究。科學家們成功為5只喜鵲放置追蹤器,只需等待、觀察並誘導喜鵲返回觀察站來收集有效數據。
追蹤器的重量少於1克。(圖片來源:Dominique Potvin)
認知能力與社會合作能力息息相關,許多群居生物為保障族群的健康、安全和存活率會互相合作。而群居動物(如鬣狗、斑點濑魚和家麻雀)等,往往解決問題的能力亦較強。
澳洲的喜鵲作為善於解決問題的群居動物亦不例外,他們對人類改變其棲息地做成的極端影響適應良好。澳洲的喜鵲群通常由2-12只喜鵲組成,他們通常通過合唱和攻擊行為來合作保衛領地。他們甚至會在繁殖上合作,年長者會幫助撫養幼鳥。
在試點研究中,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喜鵲族群解決問題的高效。在安裝追蹤器的10分鐘內,科學家可見一隻沒有被安裝追蹤器的成年雌鳥,試圖用喙為一隻年輕鳥取下追蹤器。在幾個小時候,幾乎大部分追蹤器已被成功移除,就連佔領導地位的雄鳥,亦在第三日成功移除追蹤器。
我們目前無法得知,他們是一隻鳥在幫助其他鳥,還是共同分擔救援責任。此前,科學家從未聽說過任何鳥類能這樣合作移除追蹤器。要合作移除,需要鳥類自身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測試任何用喙拉動或剪短挽具,與此同時,他們還需要自願幫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幫助。
在文獻中能找到有類似行為的是塞舌爾鶯,他們能互相合作,在粘稠的植物種子群中,解救受困的族群同胞。這種是十分罕見,被稱為“營救”的行為。
至今為止,大多被追蹤研究的鳥類,如水禽或猛禽。少有社會化群居生活,或擅於解決問題的種類。所以科學家們從未想過喜鵲會把追蹤器當作需要清除的寄生蟲。
由於氣候變化問題嚴峻,喜鵲等鳥類受熱浪影響的頻率及強度將更為嚴重。所以追蹤並了解喜鵲對其保育工作至關重要。
在本周發佈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珀斯的研究人員發現,喜鵲在熱浪中存活的幾率可能低於10%。與此同時,他們還發現,較高的溫度會降低其認知能力,令覓食等任務愈加困難。在全球持續暖化的氣候問題中,族群的合作行為將更重要。
如喜鵲一樣,科學家亦需繼續克服困難。現在他們需要重新開始,尋求能收集更多有關喜鵲行為數據的新方法,以幫助喜鵲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