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CR邀請到了悉尼大學“直面腦退化”中文項目推廣鄭宇正(Cedric Cheng)先生和大家分享有關「腦退化症」 方面消息。
普通話訪問:
粵語訪問:
(圖片來源:Face Dementia Facebook)
由於對腦退化症的成見,澳洲華人往往延誤了尋求早期診斷和幫助。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正與華人社區攜手改變現狀。
研究團隊希望透過啟動本項目,來消除澳洲華人對腦退化症的社會成見、羞恥和誤解,鼓勵他們認識腦退化症的症狀,並儘早獲得早期診斷。
統計顯示超過四十萬澳洲人患有腦退化症,其中西雪梨有一萬兩千人患有腦退化症。大約一半的腦退化症患者仍未被診斷出來。 。
「直面腦退化」中文項目在西雪梨正式啟動。該項目提供免費的線上和實體資源,幫助社區與家庭就腦退化症相關問題展開對話,並向他們的家庭醫生問診評估。
由於懼怕偏見與誤解,患有腦退化症的澳洲華人往往不願意尋求協助。
雪梨大學老化與健康學教授Lee-Fay Low (劉禮斐)表示: “我們知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包括澳洲華人,會推遲就腦退化症狀尋求幫助。 ”
「我們的研究發現,澳洲華人社區對腦退化症作為一種大腦疾病的認知還很薄弱。相反,腦退化症的症狀常常被錯誤地歸因於年老或精神疾病的正常現象,而非可以尋求治療和幫助的健康問題。
「雖然我們還沒有治癒腦退化症的方法,但診斷對於所有腦退化症患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治療和康復。」劉教授說。
(圖片來源:Face Dementia Facebook)
破解腦退化症成見之路
本位於西雪梨的中文項目旨在透過更新以前在中文「腦退化症」的俗稱,從而推廣「腦退化症」一詞的新用。
雪梨大學中文項目推廣員Cedric Cheng (鄭宇正)稱, 「傳統上,「腦退化症」被誤稱為「老人癡呆症」。我們想就此作出改變,因為該詞反而加深了大家的成見。 」
「這樣的稱呼暗示「腦退化症」只與老人有關,並有負面含義,例如出現決策和記憶問題。此舊稱並不准確,還可能導致澳洲華人不願意尋求幫助。 」
鄭先生表示, 「直面腦退化」項目使用了新的詞彙: 「腦退化症」 。鄭先生說,「這個新詞能建立一個對腦退化症更真實、更少成見的認知。」
鄭先生表示: 「我們希望提高認識並鼓勵西雪梨的澳洲華人「直面腦退化」,而不是忽視這些症狀。我們的專家團隊開發了包括簡體中文網站和《腦退化症狀和變化檢查表》,以幫助有疑慮的人識別變化並與他們的醫生討論這一問題。」
西雪梨Blacktown (音譯:布萊克頓)醫院的老人科醫生Lina Lee (李莉娜)醫生表示,無論年齡、文化背景或疾病進展如何,及時診斷可以讓患者及其家人進行調整、提前計劃並改變生活方式。這可能會減緩腦退化症的進展並顯著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有些人認為與家庭醫生討論他們的思維問題並不重要,因為他們認為這對老人來說很正常。隨著症狀惡化,他們可能會擔心各種成見。但腦退化症是一個健康問題,而非衰老的正常進程。」
李醫生和研究團隊也在西雪梨家庭醫生診所進行同步實踐改進計劃,以改善腦退化症的及時診斷。
雪梨居民瑪麗* 10年前與丈夫從上海搬到雪梨與孩子們團聚。退休前,瑪麗是大學講師。她67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腦退化症。她曾照顧著患有腦退化症的丈夫。然而,隨著症狀惡化,她意識到與就醫並尋求額外的幫助至關重要。她說她很幸運,因為她已經對腦退化症有了一些了解和認識,這幫助她與醫生開啟對話。
黃阿姨*在廣州出生長大,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則在澳門和香港度過。 15年前,她搬到雪梨照顧孫輩們。黃阿姨一直對自己的廚藝和家庭主婦的角色得心應手。五年前,她開始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健忘、粗心,甚至燒著了廚房,差點傷及自己和孫女。不久後黃阿姨開始自責。黃阿姨和她的家人立即決定去看醫生。診斷結果幫助她了解她的症狀其實是由疾病引起。黃阿姨的家人表示他們後悔沒有早點到家庭醫生就醫,因為該診斷結果讓他們學習到如何改變黃阿姨起居環境,和如何幫助她更好地生活。黃阿姨也發現,與其他腦退化症患者聯絡,有助於她調整並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診斷結果。
「我想鼓勵大家要注意到腦退化症的症狀。為自己發聲,並儘早得到診斷。 」黃阿姨說。
李醫生說: 「認知篩檢可以作為75歲以上澳洲老人綜合年度評估的一部分。這是了解基準的好方法,以便您的家庭醫生或執業護士可以監測變化。它們還可以幫助您改善大腦健康並降低腦退化症的風險。
瀏覽本網站瞭解更多腦退化症的中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