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陽光雨露,賦予了本土各種植物茁壯成長的生命力,也啟發了很多人愛上園藝和種植。動手開墾一個家庭的小菜園,種植自己的有機蔬果,既能享受美味健康的食物,更能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不久前,友人告訴筆者,她的孩子從華人服務社甘納早教中心帶回了自己種的蔬果,還興致勃勃地與她討論要如何烹調,筆者聽了頗覺有趣。稍後和墾思區的甘納早教中心劉老師談起,她說:「我們為小朋友們在院子裏專門闢出兩片土地,一處栽種了澳洲本地植物,另一處便是我們的小菜園,栽種了各種時令瓜果蔬菜。從種子開始,小朋友們便陪伴它們一起成長,一起經歷發芽、抽枝、開花、結果的全過程。」
劉老師表示:「育苗的過程雖然漫長卻充滿驚喜,小朋友們選擇自己要種的種子,放進泥土裏,定期澆水,每日觀察它們的變化:有些種子如期破土而出,有些卻姍姍來遲,好像完全沒有動靜。在栽種的過程中,幼教者會與小朋友們一起探討,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還一起上網查看各種植物的相關知識。通過親身的參與和觀察,幼教者為孩子們編制出一張由各種體驗連結而成的知識網。」
「育苗成功後,强壯的幼苗被移植進我們的小菜園裏,孩子們一起測量間距、挖坑、標記,然後施肥、澆水就成為他們日常戶外活動的一份工作。孩子們觀察各棵小幼苗的生長,組成不同的形態;花蕾時有瓢蟲爬來、有蜜蜂採蜜、有蝴蝶飛舞;後來慢慢地結果,蕃茄果子一串串,茄子紫色一條條,燈籠椒以後會變成紅色嗎?橘子怎麽會是綠色的?觀察帶來思考、思考引出疑問、疑問演變成知識。我和孩子們在收成的時候,一起採摘蔬果,並和家長們一起分享勞動的喜悅。」
劉老師舉例說:「我和幼教者們鼓勵孩子們將收穫的蔬果帶回家,還帶領他們下廚。孩子們一起摘生菜拌沙拉、拿番茄做披薩餅、將燈籠椒洗淨切好、剝玉米來炒飯、下午茶吃橘子!大家在家是怎樣吃茄子呢?我們一起來做個調查。孩子們把平日和父母一起做家務的經歷,融入到我們的煮食體驗中,一起分享各種料理。洗切煮讓孩子們樂此不疲,它比過家家好玩多了。通通都是真的食材,最後吃進自己的小肚子裏。」
「地裏的雜草、落葉、枯枝和準備食物剩下的廚餘,都被循環再利用,變廢為寶,成為我們日後種植的有機肥料。小小的兩塊土地,把孩子們與大自然連接起來,經歷時間與季節的變化,感受勞動帶來的樂趣。」
通過體驗寶貴的耕種經歷,甘納早教中心讓孩子們領略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