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尊王主持的【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節目,在這期節目當中邀請到2CR電臺【西醫師信箱】的譚顯祥醫生(Ernest Tam)來和大家聊聊有關當年他的故事。
譚醫生當初是在和澳華公會合作舉辦一些醫學資訊講座時受到李學儒先生的邀請到正值創台初期的2CR電臺做醫學節目,然後一直到現在。今天就會和大家一起,瞭解一直為人熟悉的老人專科醫生譚顯祥醫生的移民事跡。
譚醫生是在1991年時,因妻子的工作調動需要而移民來到悉尼。 當時也正值香港89年后的97民運政治動蕩時期,而且對於悉尼的印象也挺好,於是便在3個星期内匆匆地決定移民。但醫生在那個時期并不是移民專業,所以是靠妻子的雇主擔保才有機會來到澳洲。他表示以前從沒有真的想過要移民,是移民的機會選擇了他們。
被問及學醫的動機和原因,譚醫生說這是他從小的志願。 譚醫生家裏有兩名兄姐不幸夭折,家裏一直感到很可惜和傷心, 所以便立志成爲一名醫生以瞭解他們去世的原因。而且,他表示從小成績也挺好。從聖公會基愛小學到伊麗莎白中學,更被選爲南華早報全港最佳學生,最後順順利利地在1973年考進了香港大學醫學院。
對於學醫過程的想法,譚醫生指出一直對於學醫的興致也不減,因爲當自己越學得多,便越是瞭解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而且,醫生最重要的是準確地判斷病症,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他表示能夠告訴病人和家屬病症的所在,很有滿足感,讓他每天也想上班。同時,他指出最近醫生行業的競爭性很大,不單需要發表研究報告,還要被學生們質疑和評價,比以前辛苦多了。
譚醫生講述剛畢業成爲醫生的時期時表示一開始是想做外科醫生。在1978年,第一個爲期半年的實習期,他在伊麗莎白醫院作爲外科實習生,接觸不少的盲腸手術。在3個月後,他便被給予機會能夠親自主刀手術。但在不久後,他發現自己的雙手因爲長時間接觸消毒劑導致皮膚敏感,從而放棄成爲外科醫生的想法。在第二個實習期時,譚醫生在瑪嘉烈醫院内科部學習,發現内科需要診斷很多奇難雜症,像偵探一樣很有趣。所以當實習老師想要收他爲徒時,他也很期待能夠進入内科部工作。
很可惜的是,在醫務衛生處放榜時,譚醫生被派到老人科,而并非原本選擇的内科。老人科其實是由英國開始,他們發現現有的安老護理院治標不治本,讓老人們能夠獨立生活照顧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於是創立了老人專科。
譚醫生表示自己初初對於老人科並不太感興趣,但後來覺得挺有趣且有滿足感。他指出很多老人并不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所以需要他來尋找他們的病症,很是有趣。而且在幫助老人時,更是幫助改善照顧老人的整個家庭狀況,所以覺得很有意義。再加上在那時候香港的老人科是很新的概念,醫學院并沒有老人專科選擇,是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譚醫生在老人科工作了兩三年后,便去了瑪嘉烈醫院内科部繼續深造一年。隨後,他便被推薦以獎學金保送去英國深造老人科和内科後,又拿到獎學金繼續和老人科專科醫生繼續深造。回港后,譚醫生在年僅三十多嵗就成爲了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專科醫生(Senior Medical Officer即SMO)。到了1989年,譚醫生被邀請到香港島律敦治醫院新開設的老人科為主任醫生。
在1991年,因家庭的原因而選擇移民悉尼,譚醫生表示在哪裏做醫生也一樣。但是澳洲並不承認海外醫生,所以他在剛到的一年并沒有辭去香港的工作,一直在香港和悉尼來回飛。直到同年10月份成功考到了澳洲醫學試,而且受到推薦到Ryde醫院工作,成功向澳洲皇家醫師學院申請成爲專科醫生,所以在下一年便開始定居在悉尼。
再提及澳洲的老人科,譚醫生表示但是澳洲的老人科沒有香港的成熟,很多的主管和醫生并非專科出身,反而是神經科和全科醫生背景。時至今日,譚醫生在私人執業的同時,也在Ryde醫院授課,以及悉尼大學的醫學院講課,並被評爲最佳導師。同時,譚醫生參與在多個社會醫學公益活動,如澳華公會,華人服務社等,希望能夠以講授講座和義診等的方式來幫助和聯係社會。
問到作爲老人專科醫生,是怎樣看待中西方差異。譚醫生表示其實老人問題,無論是在生理和病理方面也沒有什麽分別,但可能在社會倫理和思想上不太一樣。有時候西方家庭的關係比較獨立。對於病人方面,他指出香港人會比較重視效率,可能説醫院會要求四個小時内看完八十位病人,但這在澳洲是不能夠接受的。
最後,譚醫生表示對於當初移民澳洲的決定感到很高興也很感恩。他認爲現在在和諧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有健康的發展,而且女兒也有很好的發展而感到欣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