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節目主持人尊王和悉尼唐人街龍鬚糖師傅歐佳和先生的訪問。
歐佳和師傅在1983年移民澳洲,移民澳洲前,他出生於中國內地,並在香港工作生活多年。歐佳和師傅移民澳洲前,在香港從事西廚工作。他曾在香港希爾頓、喜來登、淺水灣等大酒店的廚房中工作了很久。
歐佳和師傅年輕的時候,對飲食行業十分熱愛。在酒店工作時,在西餐工作外的時間,也喜歡去隔壁廚房學習中餐。在移民澳洲前,歐師傅已是喜來登酒店餐廳中,一個分部的主廚。他所負責的分廚房約有20來名員工,身為主廚的他,基本上很多事情不需要親力親為,而是透過麥克風指揮其他,保證餐票質量。
他回憶他在香港工作的年代,香港飲食業還算不上十分興旺。大約是在80年代後期,香港的酒店業才開始百家爭鳴。他那時候在香港做廚師,工資大約1000來2000塊錢, 已經是普通廚師的2倍。
歐佳和師傅在香港工作的時候,熱愛飲食,也喜愛社交。歐師傅下班後很少直接回家,他喜歡去隔壁中廚,找廚師們聊天,幫他們打打下手之餘,順道偷偷師。
歐佳和師傅形容他年輕時對飲食十分狂熱,別人上班8小時,他留12個小時,自主加班偷師。在歐師傅眼中,中廚和西廚區別很大,就連切菜的方法的都不一樣。那時候的他,下班後不會立馬換下廚師服,而是穿著廚師服去到隔壁中廚聊天偷師,和中廚師,甚至印度廚師都打成一片。跟著他們工作的同時悄悄學習,久而久之亦學到了不少技藝。
被問及為什麼選擇西廚,歐師傅認為西廚的系統很有規律,很有組織。再者,他的思想比較開放,認為雖然自己是中國人但不一定要做中廚。與此同時,以前西餐廚師得到的待遇亦比中廚要好。
周休在現在十分普遍,但實際上在80年代,90以後才開始有這個概念。他回憶以前在香港做中餐的廚師,一年只有4天的休息,基本上除了過年以外沒有假期。而西餐廚師待遇較好,周休一天,一年中還有14天的大假,待遇方面比中餐要好得多。西餐更乾淨更系統化,是歐師傅除了興趣以外成為西餐廚師的考慮。
歐師傅認為,中國人學中餐比學西餐容易,西餐是另一種的文化,所以學西餐還需要一定的英文水平。西餐廚房裡的大廚,一般都是西人,所以如果能和他們流利溝通,工作上會較為容易,舒適。除此之外,西餐廚房工作環境也比中廚好,部分廚房里甚至還有空調。
關於歐師傅是為何會選擇移民,他回憶他的移民經歷十分被動。那是機緣巧合之下,一位親戚介紹稱有一個老闆希望找一個能做中廚又能做西餐的廚師。而歐師傅和那個老闆喝了一次茶,聊過天後,該老闆便直接幫歐師傅申請了移民簽證。
歐師傅的移民歷程頗為順利,當時他在位於國際大廈上的澳洲領事館面試後,大約三個月左右,移民申請被獲批了。老闆幫歐師傅買機票,他收拾行李,便帶著家人移民澳洲了。
正式移民澳洲前,歐師傅從來沒有來過澳洲。但他認為萬事起頭難,只能去應對,對於陌生的環境,並沒有太多擔憂。除了澳洲以外,歐師傅還有一個移民選擇,那便是美國。
那時候的歐師傅,兩邊都有機會移民。美國在他的印象中遠比澳洲要來得先進,那時候的他認為美國是個大城市,而澳洲是個鄉村。他衡量美國那邊的人,教育程度高很多,而澳洲人則較土一些。
歐師傅思索再三後,心想在澳洲也是打工,在美國也是打工,難以比較。後來覺得自己的性子,可能更適合澳洲的生活,便選擇移民澳洲。
歐師傅下飛機後,在墨爾本落地。80年代的墨爾本華人圈子十分小,唐人街的華人幾乎互相認識。落地墨爾本後,歐師傅那時候的老闆便帶他去唐人街,一個個的去認識華人社區中的人。
歐師傅回憶,那個年代的餐館毛利較高,較現在好做。不像現在個個餐館幾乎都有外賣盒子,那時候沒有外賣,沒有塑料盒,想要外賣的顧客需要自備餐具。那時候歐師傅工作的餐館5點開門,差不多4點就有人在門外排隊,甚至還有一些人就帶著食具等待取餐。
歐師傅和當時的老闆簽了兩年的勞務合同,在合同到期之後,他想試試看自己單幹。歐師傅開著車,掛著拖車,一路從墨爾本上到布里斯班。本來的想法是找一個較為偏僻,競爭小一點的地方。但後來發現過於偏僻的地方更,有點難以接受,便萌生出到悉尼看看的念頭。
剛到悉尼,巧逢報紙上看到一則Concord餐廳出售的消息。歐師傅接手了該餐廳,並在帶著家人落地悉尼的第19天,開始經營運作。悉尼和墨爾本餐飲業環境存在差異,整個唐餐業來說,墨爾本餐飲業的水準和價格都比悉尼要好一些。
歐師傅稱,悉尼的餐廳注重價格要低,才有競爭力;而墨爾本的定價可以高一點,更注重出餐的質量。歐師傅當時在悉尼的餐廳經營還算不錯,做了一年多便買了一所房子。
但天有不測風雲,三年後,歐師傅在香港的弟弟不幸患上癌症。歐師傅過不來心裡的那關,一定要回家看看,便只能把生意賣掉了。
生意賣掉後的歐師傅,生活亦多姿多彩。除了平日打工,幫別人炒餐外,還考了一個駕駛教練牌子。歐師傅教了几年車,幫助了不少留學取得駕照。大約是在89年左右,歐師傅一邊教車,一邊嘗試做批發進口方面的生意。歐師傅選擇賣賣罐頭、生粉、醬油、茶葉等雜貨,那時候很多餐館雜貨鋪都找他進貨。但可惜那時候悉尼喝茶的人士不多,大環境不好,歐師傅的創業並沒有成功。
在教了几年車後,歐師傅在Burwood盤下了一個做三明治和咖啡的店鋪。他還在那個咖啡店玻璃門的位置,放了個牌子,開始賣龍鬚糖。
歐師傅初初開咖啡館的時候,很多人說他是瘋子,認為中國人開的咖啡店在西人的市場沒有競爭力。歐師傅認為這屬於的成見,他心想他在香港開西餐都可以,在這裡開咖啡廳為什麼會不行。歐師傅心態亦很好,他認為就算真的虧本了,大不了就從頭再來。
以前Burwood沒有那麼多中國人的生活,咖啡店和中餐廳的客戶群體亦不一樣,咖啡店西人的客戶較多。咖啡店大約經營了7年半,生意還不錯,但熱愛冒險的歐師傅,希望想嘗試其他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把店鋪賣掉了。
問起為何當初會想到做龍鬚糖,歐師傅坦然是由於興趣使然。歐師傅製作龍鬚糖的技藝,是在他10來20歲的時候,在香港跟著一個老師傅學的手藝。
那時候他的師傅看歐師傅這個人,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試試看,便問他要不要跟他學做龍鬚糖。
歐師傅跟師傅學習了以後才知道,龍鬚糖不是像普通人認為的,就是在街頭賣的糖那麼簡單。龍鬚糖為什麼叫龍鬚糖?龍是中國的一個精神圖騰。歐師傅就很佩服他的祖師爺,能天馬行空的想到,用龍鬚這個名字來做一種小吃,一種能包含中國人的內涵的食物。
龍鬚糖把糖拉得像龍鬚,而它的形狀又像蠶繭。蠶繭是中國的國粹,龍鬚糖將龍這個精神圖騰和實際生產出來的蠶絲結合,成為龍鬚糖這樣獨特的小吃。歐師傅的師傅叮囑過歐師傅,一定要尊重師祖,做出來的龍鬚,必須像蠶繭一樣,才能稱為龍鬚糖。
歐師傅的師傅和他說,龍鬚糖很早以前就有了,但那時候僅有帝王將相才有機會享用。直到1911年,滿清政府倒台,皇室御用的廚師和點心師傅就流落民間各地。後來,達官貴人做家宴的時候,才有機會請師傅到府上做龍鬚糖。
歐師傅說,曾經有人形容龍鬚糖,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嘗。但龍鬚糖究竟是如何流落成街頭小吃的呢?那是在1948年左右,御廚師傅的一個下到了香港,在香港生活難以為繼,便開始在街頭擺攤,也就是這樣在香港傳徒授業。
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改革開放前,不允許民眾隨意在街頭擺攤,所以這項手藝一度在中國內地失傳。後來到鄧小平時期,中國改革開放。在香港街頭擺攤的師傅的徒弟們,又再度把這項手藝回流回國內。
歐師傅形容龍鬚糖看起來很容易,實際上一點都不容易。和打麻將一樣,學很容易,要贏很難。做龍鬚糖,看起來就是拉糖,很容易。但你需要掌握力度,還要掌握用力的方向,前後左右的力是不同。
而在他Burwood的咖啡館沒有做後,龍鬚糖也停掉了。不過歐師傅終究是閒不住,他在唐人街星期五的夜市上,擺攤專門做龍鬚糖,至今也10年了。歐師傅在澳洲賣龍鬚糖,初時也是心血來潮,還好結果還不錯。
歐師傅感概,雖然生意還不錯的,但由於龍鬚糖成本很高,而定價又不能過高,所以利潤佷低。擺攤賣龍鬚糖純粹是興趣使然,當職業很難,但當嗜好,來填補生活的空間還是很不錯的。
歐師傅現在只會在星期五的4點到10點,在唐人街夜市擺攤數小時。現在的歐師傅平時已經沒有繼續工作,而擺攤活動能讓歐師傅星期一到星期四都有事情忙活。歐師傅說,烘花生一天,烘芝麻一天,烘粉一天,煮糖又一天。感覺就如同別人練習書法一樣,不為盈利,只為興趣。
關於龍鬚糖未來的前景,歐師傅認為世上每一個東西都有其一席之地,但隨著時間的過去,終會有消失的一日。歐師傅曾經嘗試過將龍鬚糖傳承下去,但由於學習的過程很枯燥,且只能意會,很多學生半途而廢。歐師傅稱,學了最久的一個,也就僅堅持了兩個半小時,便也放棄了。
歐師傅稱枯燥是原因之一,但最大的問題是,做龍鬚糖很難賺錢,沒有經濟效益,也就很難吸引年輕人入行。最後,歐師傅對自己當初移民的決策並沒有後悔。於他而言,在哪裡生活都一樣,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經營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