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李逸仙先生的移民故事

【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李逸仙先生的移民故事
2022年12月16日 發布 編輯:Editor

由尊王主持的【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節目,Strathfield區州議員李逸仙先生(Jason Yat-Sen Li)來和大家聊聊有關當年他的故事。

 

 

李逸仙先生於1972年出生在悉尼Bexley North地區,是為澳洲移民家庭的第二代。李逸仙先生表示他的父母是從小一起長大,在60年代分別前後從香港移民到澳洲和紐西蘭。他小時候就讀於Kingsgrove公立小學,隨後在5年級的時候考進了Hurstville區的精英班小學(Opportunity Class)。

 

 

李逸仙先生表示當時Hurstville區並不是華人區,整個精英班年級只有兩三名亞裔學生。整個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接納程度並不完整,所以時常出現調戲和霸凌的現象出現。不過,他指出那時候人們的思想比較淳樸,只是對於不同長相和語言的人而感到好奇和奇怪。

 

對於一直以來優秀的學歷,李逸仙先生回應說是因為母親作為老師,會時常幫他補課。這導致到他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在學四年級的課程。同時,他很感謝母親對於中文教育的執著和堅持,讓他在小時候能夠建立一定的中文基礎,否則在學校裡根本沒有學習中文的氛圍。

 

 

提及到為什麼選擇在大學裡修讀法律,李逸仙先生表示他原本是鍾情於英文,而且也在澳洲高考(HSC)獲得了全新州英文科第一的成績。在選課的時候,和其他亞裔家長一樣,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夠成為醫生,所以他在考慮英文和醫生當中取捨,修選了法律。而且,李逸仙先生認為當時有太多出色的華裔醫生,卻沒有一位有名的華裔大律師,感到很可惜。他亦表示主修法律其實挺有趣,因為法律是社會知識的基本,在以後的任何領域當中也能夠用得到。

 

隨後問及到李逸仙先生豐富的職業經歷,他表示感激以往的經歷以成就今天的自己。有關於聯合國(United Nation)的經歷,他指出是因大學最後一年所參加的交換生計畫而獲得這樣難得的機會。他表示交換的大學,是在荷蘭聯合國分部的附近,於是能夠近水樓台,去到其辦公室直接發出工作機會請求。他當時和幾位法官也面試過,而其中一位馬來西亞裔的法官跟他特別有緣分,讓同為亞裔背景的他能夠獲得一個法官助理的機會。

 

李逸仙先生指出助理法官的主要職責是書寫裁判書和幫助法官收集資料。在那三年的經歷中,讓他感到最有意義的是尋找和裁判南斯拉夫內戰的戰爭罪犯。這也讓他了解到一個國家宣傳多元文化,防止像種族大屠殺事件發生的重要性。雖然這樣的工作很是有趣和有意義,但李逸仙先生表示他的心始終在澳洲,而且澳洲也很難能夠在這樣的職業路上發展,於是便在後來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李逸仙先生後來依然作為律師活躍在新州各地,而澳洲同期也發生了兩件大的政治事件。在1998 – 1999年,澳洲突然成立了一國黨(Pauline Hanson’s One Nation),主張反對有色人種(特別是亞裔)移民,且限制有色人種的活動。而李逸仙先生與其朋友黃紹強先生(Dr. Peter Wong AM)等人建立團結黨以抗衡一國黨。其後,他亦參與在1999年的共和制公投脫英活動當中。他表示參與這些政治活動是因為自身作為一名華裔澳洲人,對於澳洲國內的種族歧視不能視而不見。雖然因為多重身分的緣故,讓他不太清楚自身的身份,但他對於自己的出生地一直抱有歸屬感。另一個原因驅使他從政是想要增加下議院中能夠代表華裔聲音的議員。同時,他指出現在因為全球化的影響,導致很多的華裔澳洲人不像以前那樣活躍於政治活動當中,以防自己被誤當成是他國間諜勢力滲入。

 

而提及到加入共和國活動的原因,李逸仙先生表示希望澳洲能夠從英國皇家的統治獨立起來,不再將皇家當成澳洲的最高領導者。他指出除卻澳洲原住民,澳洲國民全是從英國等地的移民,是一個移民國。他認為我們既要專重澳洲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亦要了解到獨立的需要。他表示既然是移民國,最高統治者不一定是英女王,也可以是亞裔。他隨後指出當時逼切需要解決的是新冠疫情危機,而共和國活動會在女王逝世後再商議。

 

 

其後,李逸仙先生表示在中國北京的十年(2005 – 2015),自己作為澳大利亞保險集團(IAG)的戰略管理負責人,主要負責開拓中國市場的市場營運項目。李逸仙先生指出到訪中國是他從兒時便有的想法,因為他想去了解其家庭與別的澳洲朋友不一樣的中國生活習慣及文化。 被問及在中國的生活時,他表示獲益良多,但當初中國的發展遠遠不及現在,很多的衛生環境和教育也跟他與他的家人不太相似,從而不太習慣。

 

對於生活在中國的經歷,李逸仙先生表示很感謝這個機會能讓他找到自己血脈的根,更是讓他的兩名孩子因從小生活在中國,中文都比自己好。同時,他亦表示在中國的十年間,見證著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但正因太迅速,政策追不上而出現了環境問題。就北京的空氣污染問題,以及思念家人的緣故導致李逸仙先生一家人決定搬回澳洲。

 

回澳洲後,李逸仙先生成立了一家澳中貿易投資的顧問公司。説到公司初期的難關,他表示最困難的是澳中的商業職場文化並不相通,無論是在工作生活平衡,或是談生意時的溝通,都截然相反。

 

作為澳華論壇的主席,李逸仙先生表示近年最大的活動是在解決新冠疫情而造成的種族歧視問題。在疫情初期2020年,有很多人責備和謾罵中國人作為新冠的病原體和帶病體,造成很多華裔澳洲人的困擾。於是李逸仙先生在網上號召簽處請願書,然後由十多名有影響力的亞裔背景議員向議會提交。在25萬處簽名當中,不但有亞裔背景人士,更有很多的澳洲白人支持,認為澳洲作為多元文化大國,不應該做出如此的行為。

 

 

説及作為悉尼大學副校長的職務,李逸仙先生表示因4年間一直活躍在校董活動當中,於是便獲得代表母校的機會。他指出近年來悉尼大學錄取越來越多的華裔留學生,能夠有一位華裔背景的校委會成員,可以讓大家了解到悉尼大學的多元文化特色。

 

 

對於接下來的州補選,李逸仙先生表示身負多責並不能阻礙他想要代表澳洲華裔的決心。年近50歲的他,認為接下來應該為社區帶來貢獻,他感謝工黨給予他機會能夠服務社會。被問及到為選舉做好犧牲事業的準備時,李逸仙先生表示政治家總是伴隨著不同反對支持的聲音,但他堅持要為澳籍華人發聲和為未來的華裔人才鋪路,成為澳洲議會中華裔議員的領頭羊。

 

最後,他表示因為自身的背景,他能夠理解華裔和澳洲人的想法,從而更好地為兩方搭建溝通的橋樑。同時,他即將要選的Strathfield區是有70%的非本地人口,所以更加需要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代表他們,為其權益在議會上發聲。他希望能夠成為首位新州下議院州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