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節目主持人尊王和澳洲SBS電台中文廣東話組組長李潤輝先生。
李潤輝先生採訪1:
李潤輝先生採訪2:
相信很多收聽澳洲華人電台的聽眾對李潤輝先生都不會感到陌生,他的電台經驗十分豐富,曾任SBS電台中文廣東話組組長。李先生在香港出生長大,自1961年留學澳洲以來,至今已經在澳洲生活了60多年。
來澳洲前,李潤輝先生在香港慈幼學校在香港讀中三。當年,移民潮尚未爆發,但留學生潮開始在香港萌芽。在李潤輝先生16歲的時候,他父親的圈子,很多人開始準備把孩子送出國讀書。
那時候他們認為出國讀書的孩子可以半工半讀,一方面能幫助減輕學費負擔,另一方面又可以有多大進入大學就讀的機會。除此之外,那時候還有很多人拿著學生簽證,在澳洲開始打工賺錢。
那時候來澳洲比較簡單,有學位、有住宿位置就能申請過來澳洲。那時候圈子中有一些人做中間人,幫孩子在澳洲掛一個野雞大學,拿一個學位,提供住宿。但當真的到達澳洲土地後,讀書也好打工也後,就沒有人再管了。
李潤輝先生回憶,那時候的中間人還不算現在的中介。中間人也不是一個公司,就是幾個有這樣的門路的人,和那家野雞學校有點關係,能大家去讀會計。除此之外,那時候有傳言說他們和澳洲駐香港的移民局也有一些門路,所以那時候很多人借這樣的方式留學澳洲。而李潤輝先生家人在身邊人的口耳相傳下,就提出讓他也過去澳洲。
李潤輝先生在他當時的中學裡,可以說是第一個出國留學的學生。在他之後,開始越來越多人也跟著出國了。當然出國的渠道上可能與李先生不太一樣,不過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很多香港學生選擇出國留學。
那時候圈子中關於出國留學的話術十分漂亮,他們說送出國,半工讀,能工作,能讀書。留學潮的興起,也許是因為那時候香港的大學門檻較高,競爭很大。而很多父母也不知道有沒有這個能力能把孩子供上大學,便想著讓他們出國嘗試尋找更好的未來。
李潤輝先生當時是中三過半的時候,坐船來澳洲留學的。那時候他坐的船,經歷了13天的航行後,才抵達澳洲的土地。那時候坐船比坐飛機便宜很多,而且可以帶很多行李。
李潤輝先生來澳洲前,對澳洲可以說得上是完全不了解。他對澳洲唯一的認知,便是他學校中的一位老師。李先生回憶,當時他中學有一位老師,是從澳洲留學後回流香港教書的。當時由於這個老師經常說澳洲的牛肉很好很美味,所以同學們給了他一個澳洲牛肉花名。所以李潤輝先生來澳洲前,除了澳洲牛肉很好以外,可以說是對澳洲一無所知。
李潤輝先生出發之時,身邊人告知澳洲那時候他們說澳洲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要帶過去。李先生便把能帶上的家當全拿上,什麼燙斗亂七八糟的,生活上想到的,能帶的都帶上了。
李潤輝先生初到澳洲時,是一個工作日。當時,他在澳洲有一個遠房親戚,來上下船的地方接應他。李先生抵達以後,對澳洲的感覺是十分荒涼,在接船的位置,基本上是人車稀少。
李先生回憶,當年的唐人街遠遠沒有現在風光。在他16歲剛抵達澳洲的時候,對唐人街的感受是陰暗潮濕。那時候的唐人街只有兩條小街,又黑又髒,到處都是垃圾,和現在是天差地別。
在那時候,每逢週末,除了中國人店鋪以外,幾乎所有店鋪都會關門,想買東西也沒辦法。雖然李先生有一個遠房親戚在澳洲,但實際他的親戚(表叔)自身難保,無法給予他過多的照顧。李先生表叔拿的也是學生紙,他來了沒多久後,表叔被移民局發現,被遣送回國。
但在李先生初來乍到的時候,表叔也給予了李先生不少的幫助。表叔幫李先生尋找寄宿學校,每逢星期天,表叔也會來學校探訪,李先生對其十分感激。
李先生在澳洲的學校是寄宿學校,沒有太多機會打工。也就只有放暑假的時候,表叔幫他找到一個包住宿的餐館工作,幫忙洗碗等雜事。李先生也在那裡稍微學到一些煮食的技巧,在其後來和其他人合租的時候,這門小手藝便派上用武之地了。
回想以前的寄宿學校,李先生形容那段時間十分辛苦的日子。他回憶,那時候的艱辛,並非來自語言。雖然語言上沒有那麼流利,但由於香港也是英文教學,文法方面由很基本的開始,所以有時候甚至比本地學生還好上一些。
對李先生而言,難過的是學校環境和氣氛。李先生那時候所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天主教學校,老師們大部分是修士。他們幾乎每人都手持一條約一米長,粉筆般粗的藤條。幾乎每天都會被打,做錯事會被打更多。
初到之時,另李先生感到驚奇的是,老師問誰沒有做功課,要排隊出去挨打,一人挨兩藤。但同學們挨打後也不記事,下一次問還是他們一批人排隊挨打。
李先生回憶,有一次同學們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聊天打鬧。下一節課的老師一進來便說他們班太吵,讓全班一起挨鞭子。那時候有一個華人小孩,課間的時候在認真讀書,對於要一起挨打,便很不服氣。
那修士聽完學生的話,怒氣沖沖,讓那個孩子去見校長。那老師說你們這一些中國小崽子拒絕接受懲罰,甚至還讓校長寫信給那孩子的家長,說他的孩子在學校犯規,不接受懲罰教訓。李先生現在想來,這懲罰根本就是無理由,甚至稱得上是歧視。
李先生回憶,在那所學校讀書的時候經常挨打。修士們發脾氣,心情不好就找一些理由打人。李先生在那所學習讀了兩年,到他會考的那年,終於轉學去另一所天主教學校學習,才沒有再繼續挨打。
澳洲和澳洲有幾千公里的距離,但他和家人並沒有因此失去聯繫。那時候電話很貴,三磅打一個電話,只能通話三分鐘左右,是一個沒法承擔的價格。李先生每一個星期都會寫信回去香港,以訴思鄉之情。
李先生完成中學學業後,考進悉尼大學讀土木工程。選擇土木工程,是受到父母朋友孩子的影響。那時候李先生父母認識的一個朋友,孩子是工程師,在香港工務局工作,職位很高,算得上是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
李先生在數理方面較為擅長,他看見工程師在職業上的發展優勢,便也走上了相同道路。那時候悉尼主要是兩所大學,一所悉尼大學,一所新南威爾士大學。那時候大學畢業後,很容易就業。李先生還沒有讀完書,就很多人來大學招聘人才,找工作完全不是難題。
大學剛畢業,李先生便有進入政府部門的機會。大概是1967年底,李先生開始進入工務局做政府工。李先生回憶,政府工程師的薪酬,第一年的時候是3650澳元左右,可以算是很豐厚了。
李先生進入工務局的時候,是在設計部門,負責設計橋樑水道。初初兩年,李先生認為工作環境很好,負責的項目也很有挑戰性和滿足感。李先生說,公務員是有級數的。只有有位置空缺,下面等級符合年資要求的人,經過投考後才能往上升。
李先生升二級公務員的時候十分順利,但後來再往上升,便變得困難。在他二級升三級和三級升4級的時候,都經過一次上訴過程才成功升職。在升到4級時,李先生認為那可能便是他公務員生涯上的天花板了。
公務員生涯中,令李先生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在4級的時候,成為了環保主任。那時候環保意識剛剛開始流行,工務局認為應該弄一個環保工程師的職務出來。曾經有一個很資深公務員負責環保主任的職位,而他臨時決定要離職。在他離職後,工務局看遍整個工務局,都找不到一個具有環保資歷的工程師負責該崗位。
李先生在工務部做過很多不同的部門,如設計,橋樑,水利,河港等。工務局感覺他很適合該崗位,便把他平職調崗,成為環保主任。同環保主任的工作同期,在1982年開始,由於興趣使然,李先生在晚上加入SBS做兼職。
環保的地位慢慢掘起,而環保主任的職位亦越來越重要。李先生公務員生涯中的一天,工務局和他說,環保主任的地位要升級,還要調又其他部門負責,工務局準備使其再次平調。
巧逢那時候SBS剛開始變成全國廣播,裡面的廣東話組要改組。那時候SBS組長的位置空缺,需要一名全職員工負責。李先生那時候是SBS的廣東話組組長,若要在SBS繼續工作,便需要轉為全職。
在對廣播工作的興趣驅使下。李先生離開了公務員崗位,加入了SBS。李先生認為,電台給予他很大滿足感,使他增加對世界的了解,並認識到很多朋友。
除工作外,李先生還和他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同成立了澳華論壇。說起成立的初衷,是因為一個歷史教授的反華言論。那時候,很多華人對該教授的言論感到憤概。李先生也不例外,他前往了許多華人社團,試圖游說他們出來發聲。但很多社團以不參與政治為由,屢屢遭拒,那時候便萌生出成立一個關心澳洲政治,鼓勵支持多元文化的社團。
李先生和志同道合的夥伴,招攬了一些關心澳洲政治的朋友,共同成立澳華論壇。澳華論壇的初衷是鼓勵澳洲華人支持多元文化,增加對澳洲政治的認識和了解,以更融入主流社會。所以澳華論壇會組織很多活動,如辯論和研討會等,慢慢地,奧華論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李先生稱,隨著澳華論壇的影響力增加,在某程度上,開始偏離了創會初衷。有時候每人付個活動入場費,邀請政治家來演講和吃飯,有一些小錢剩下就送給政治家。但一來二去,有一些有野心的人就有其他的想法了。李先生注意到澳華論壇中,有一些不是很風光的事情開始發生,開始偏離初衷。後來他對澳華論壇感到失望,便沒有再去了。
李先生的人生經歷豐富,可以算得七八十年代華人轉型的代表。通過李先生的故事,看到很多那個年代華人的經歷和考慮。希望李潤輝的故事能使大家回味過去,亦祝福李先生的退休生活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