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曾任【景軒養生館】主持人,現為Hurstville松軒藥行主診中醫師,景軒養生館養生指導師——吳擎添中醫師和【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主持人尊王的訪問,讓我們一起看看吳擎添中醫師的移民故事吧。
在廣州長大的吳醫師本身就是讀中醫出身。作為在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二屆的應考生,他在1978年順利畢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國知名的中醫院校——廣州中醫學院(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當時他的高考成績已經超過了重點線,相比起很多人因就業需求而選擇的中醫,吳醫師表示自己是因為從小就喜歡看外公留下的中醫書,年幼的他就對中醫萌生了興趣,所以就憑著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志願。
讀大學的地方
吳醫師的醫術以骨科聞名,但他表示他在學院學習五年期間,實則是內外婦兒基礎都需要學習。 在83年大學畢業之後被分配去廣州中醫醫院(現今為第三人民醫院)。因為他做人不計較且工作加上學習刻苦,把握一切學習的機會,很快就成為了科室的技術骨幹。
以前在廣州市中醫醫院骨傷科工作時帶實習生
後來更在85年的時候被醫院保送去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骨傷科進修骨科類課程。在一年後回到原所在的醫院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被問到為何已經知道自己會被提拔,仍然選擇了出外重新開始的時候,吳醫師就表示在當時那個年代,很多年青人想出國闖一闖,我就在88年申請出國自費留學。
之所以選擇來澳,是有一個病人的女兒,寫信回來說澳洲挺好,於是就萌生了移民的念頭,但其實此路並非是一條平坦的路。因為當他申請離職之時,院長就找他談話指出,吳醫師晉升當時的科室主任一職已是板上釘釘之事,並且醫院剛保送完吳醫師回來,若他現在就離職,院長會很難做。於是他便退了當時的學費和人工才能拿回自己的護照去澳洲。
剛來澳洲時的吳醫師
拋下國內優越的工作和安穩的生活,吳醫師剛來澳洲經歷了很多艱辛。初初到步澳洲的時候,是吳醫師的妻子剛生完小孩還在醫院的時候。低落的心情以及難以找工的困境促使他本來已經考慮打道回府。不甘於現狀的性格加上後來遇到一個朋友,跟他說在澳洲的薪資較高,可以一年時間賺到幾萬人民幣,幸好還有太太的理解和支持,於是吳醫師就堅持了下來。
雖然初初來到什麼工作都需要做,然而吳醫師還是較快就重操就業。當時27歲的吳醫師拿著自己的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到處求職卻屢屢碰壁。無論是樓面,大廚,洗碗,或是做西餅,吳醫師笑說自己當時除了犯法的事情或違背良心的工作沒有做之外,為求兩餐幾乎各種各樣的工作都做過。是運氣亦是憑著自己的堅持,終於在Flemington有家新開的藥房,聘請了他做第二位中醫。
吳醫師來澳時購置的第一部N手車
說起在廣州做中醫和在雪梨做中醫的區別,吳醫師說道在原在大醫院分科較細,骨傷科只會看骨傷科。然而在澳洲,內外婦兒骨傷科都要負責;更為不同的是,以往在廣州因為在大醫院工作,所以只要沒有犯錯,基本上都是醫院會承擔責任。但是在澳洲則不同,因為事無鉅細都需要自己負責,因此需要更加仔細謹慎和對所出的每劑藥更加上心。
剛來澳不久的時候,雖說在國內讀書成績不錯的吳醫師,語言仍然是一個障礙。說起自己為西人病人看症的過程時,吳醫師說道,我也很佩服這些一直支持我的西人病人。因為自己當時英文不是太好,有時候甚至需要老闆在旁邊翻譯各種症狀以及藥材,但這些西人病人對自己非常信任。有時候一碗很苦很黑的湯藥就連國人都未必能喝下,但這些西人憑藉著對吳醫師的信任還是一口悶下。其中有個病人是腎結石,嚴重到需要做手術的程度,他抱著一試的態度來到了藥房,吳醫師就為他開藥針灸,沒想到當晚這位病人就把結石排出體外。時間一久,吳醫師的醫術亦漸漸得到了病人的認同。
在到雪梨三年之後,除了迎來家庭的團聚之外,吳醫師亦不斷努力希望早日實現自己建立屬於自己的中藥館的夢想。說起自己的當初的辛酸史時,他就表示自己除了要讀書之外,有時候早上就在唐人街做西餅晚上就在餐館做樓面,甚至有時候下班之後會在夜晚開車去病人家裡看病,當時可能每天只是睡幾個小時。後來家人團聚之後,就希望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就開始物色地點開一家自己的中藥館。
在選址時,吳醫師說道,其實如果開在自己曾經從事的中藥房附近或稍遠一點,對自己的事業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懷著一份職業操守,他還是覺得這樣做會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老闆有所影響。
後來因緣巧合就在92年時,在248 Forest Road Hurstville 一間雜貨店(益興)內分租了一個小角落,開創了自己的小事業—-松軒藥行,8個月後,由於地方不敷應用,就自己單獨租了隔壁242 Forest Road。
吳醫師的第二間診所
當時做中藥房或診所起步比較困難,因為不像是做餐館或雜貨鋪可以靠口味或價格吸引新的客人來光顧,中藥房或診所只能靠實力和療效去積累客人。吳醫師清晰記得開張的第一天,營業額只有10元,而且這十元還不是問診費,而是其他一些雜貨的收入。第一天十元,第二天二十元,第三天三十元,而這些錢仍然不足以支撐起藥房的租金。幸好有太太的支持,太太在廣州時從事著在坐寫字樓的工作,來澳之後為了幫補家計也會去酒樓推點心車。經過兩夫婦的齊心合力、腳踏實地的努力之後,中藥房的生意亦慢慢有了起色。從一開始,租借著一個小角落開始創立自己的藥房生意,到後來慢慢擴大規模並自置物業繼續工作至今。
不滿足於現狀的性格,加上希望能夠把握藥材的質素, 吳醫師從96年就開始入口藥材,後來更開始嘗試研究製作中成藥。
醫學無論是中醫西醫,都是一直在進步,所以吳醫師每年回國都會和自己的同學聯絡,了解新的醫學趨勢,甚至還回國念了一個中醫博士。
說起自己當時因為忙碌,而疏忽了與家人的相處,自己內心還是很為愧疚。幸好孩子都很聽話,並且兒子願意入行學習,幫助自己。後來更讀了中醫針灸學位。澳洲註冊中醫師,現在診所主要是兒子在運作。
吳醫師和他的兒子
隨著年紀的增長,現年60多歲的吳醫師也在逐步逐步地減少工作量。不過有很多的病人就會對他說千萬不要這麼快退休呀,不然以後找不到這麼好的醫生。他也笑說,自己也是閒不下來的性格,只要有病人需要自己亦都希望能忙到7-80歲,哪怕到85歲。
吳醫師在辦公室的照片
為了宣揚中醫的知識,吳醫師會上電台做節目,亦獨資創辦澳洲第一本中文健康雜誌——《健康與家庭》,報刊有專欄,希望大家能夠更了解中醫,減少誤解。
開始在電台做節目的吳醫師
被問道有否後悔作出移民這個決定時,很感恩每一個階段很辛苦的時候,都有貴人相助。雖然收入或待遇可能不及國內的同級的同事,但是來到澳洲簡單的生活,只需要治好病人,甚至有病人路過認得他叫聲吳醫師,他就表示非常滿足了。
在04年獨資創辦澳洲第一本中文健康雜誌——《健康與家庭》,2009年因工作繁忙和人手不足,忍痛停刊。
澳洲一直有新移民來到澳洲,令人值得深思和關注的是傳統文化會否隨著新一代或舊移民的新一代漸漸失傳呢?在此非常感激吳醫師把自己的醫學經驗不嗇地分享給華人社區,傳承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