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前澳洲新報總編吳惠權Wilson先生和【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主持人尊王的訪問,讓我們一起看看吳惠權Wilson的移民故事吧。
自細在香港長大的Wilson,從小的願望是成為一個飛機師。但後來發覺自己的興趣在文科方面,漸漸就打消了這個念頭。自認性格比較外向,比較喜歡關心社會時務的他,在大學選科的時候都曾經考慮過讀社工去幫助他人。當時他的家人就對他表示,作為社工可能他能夠幫助一個、兩個或者十個;但如果他從事傳媒行業,並且能做到一定的程度時,影響力可能會是成千上萬人。於是他就毅然進入了新聞傳媒系,並且在1979年大學三年級就已經進入了香港本地的傳媒公司就業。他曾經就業于星島晚報、香港時報以及萬人日報等各種傳媒公司。
1982年時任星島晚報,獲香港報業公會頒發最佳特寫獎
被問道為何會移民到澳洲的時候,Wilson就表示其實都是因為他的太太Rosanna。俗語有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Wilson則笑稱自己是“跟得公爵”。當時雙方已經早已認識,隨著Wilson的太太在澳洲完成學業回到香港之後,雙方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並且結婚。結婚之後,Rosanna表示想回到澳洲生活,於是Wilson就跟著太太一起移民了。
當時的Wilson對澳洲一無所知就開始了在澳洲的移民生活,他們的第一站並非是雪梨而是塔斯馬尼亞。當時生活比較清苦和荒涼。1984年的時候,落腳在塔斯馬尼亞,當地的華人也不夠1000人。
1984年底移民澳洲落戶塔斯曼尼亞州Hobart市
每逢週末中午十二點前,街上還是零零星星有一些人。到了十二點之後,街上就會變成一片死寂。當地人口只有四十萬左右,華人更少,更別說唐人街或唐人餐館。很多唐人自己種菜,自己燒臘自己做叉燒包。這樣亦都意味著就業會更加難,更別提從事老本行——傳媒的工作。剛來到塔斯馬尼亞的Wilson則被逼轉行,嘗試其他的工作。他就開始進入賭場工作,當時全澳只有塔斯馬尼亞有賭場。當時的澳洲並不支持賭博,但是為了提升塔斯馬尼亞的經濟和人流量,於是就在塔斯馬尼亞設立了第一家亦是僅此一家的賭場。Wilson經朋友介紹之後,就在賭場受訓做荷官。他自己亦沒想到會由一個新聞界的記者搖身一變去了塔斯馬尼亞的賭場做荷官。
在塔斯馬尼亞逗留14個月之後,因緣巧合,在香港同即將來雪梨做星島日報的老總何先生交流過。何先生就致電Wilson有沒有興趣去雪梨工作,剛好星報有一個位置空缺。但其實Wilson已經在賭場工作了一段時間,有豐厚的工資。但是因為有太太的支持,加上是自己熱愛的行業,Wilson選擇了去雪梨發展。
到埠幾天之後,Wilson已經加入了星報開始工作。當時星報只有三個人,一個老總、一個翻譯再加上Wilson一個記者。而排版的工作是先由Wilson或翻譯寫完之後用電信的方法寄去星島日報的香港辦事處處理,再拿去印刷廠,因此每天截稿的時間都比較早。
1985底赴悉尼任職澳洲星島日報
由於是唯一的記者,所有大小事務都是由Wilson完成。無論是採訪社區消息、娛樂新聞還是澳洲本地的新聞發佈會,再到攝影記者、司機所有的職責都是由Wilson一手完成。他可謂是澳洲中文傳媒的第一代記者。
在星島日報工作6年之後,Wilson也都嘗試過去其他周刊工作。正值當時自立快報新開張,他就被邀請加入到自立快報。自立快報可謂是澳洲第一份的彩色報紙,轟動一時。在自立快報的時候,Wilson任職執行副總編輯。當時自立快報的老總是台灣派來的人員,他主要負責管理的工作。
自立快報創刊出任執行副總編輯
九十年代,可謂是中文傳媒的黃金年代。在沒有自媒體,沒有電子媒體,甚至連電台都沒有的年代。華人獲得新聞信息的渠道只有報紙媒體,中文報紙傳媒對華人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因為華人的數量有限,加上澳洲新報和星島日報在澳洲已經扎根已久,作為新入駐的自立快報經營是有點困難,幸好當時有政府的民族政策扶持,亦能生存下去。
雖然金錢是重要的,Wilson亦需要養家活兒,但有作為一個從事傳媒的人,能夠寫出對社區產生有影響力或好的回饋的新聞是一件很有滿足感的事情,能夠在社區中有影響力或有正能量的帶動,這份滿足感是金錢換不回來的。在自立快報做了四年之後,仿佛進入了一個職場上的瓶頸期。恰逢在劉小姐,亦是當時的澳洲新報的老闆誠意拳拳的邀請之下,Wilson在1996年就加入了澳洲新報。當時在新報擔任總編的職務,主要任務是準備迎接1997年的香港回歸新聞報道。對於傳媒這份工作,Wilson指出其實收入與支出是不相符的。因為新聞採訪的不穩定性,可能有時半夜亦需要出動去採訪,但是對於傳媒人來說,這份辛苦比起出新聞的那種成就感是不足以一提。正是抱著這樣一份熱血與抱負,Wilson在新報達到了他傳媒工作生涯中的光芒時期。
1996年任澳洲新報總編輯策劃採訪悉尼奧運
在89年之後,有4萬個中國留學生留下了,亦成為了澳洲新報的擁躉。作為在澳洲華人社區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傳媒——澳洲新報,新報的讀者群體亦從一開始的這批留學生,到後來亦有一些香港傳統的老移民,甚至之後新報的讀者群體不再僅限於粵語群體,更加入了一批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Wilson面對這批從4萬到2、30萬甚至整個華人社區的讀者群體,亦感到有一份責任以及挑戰去報導更有公信力的新聞。
代表報社出席世界華文傳媒論壇
很多華人移民到澳洲,這個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因為語言和環境的不熟悉,因此對中文傳媒的依賴度會更深。在那個黃金時代,尊王當時開玩笑稱如果餐館做廣告不一定會很旺場,但不做新報廣告就一定沒什麼客。當其時新報廣告的受歡迎度是每週六的頭版廣告位都是需要提前搶。
在中文傳媒鼎盛時期,以新報為例:長達一百頁的報紙,頭十版的報紙都需要提前預約。當時的廣告多不勝數,有美容、金融、手機各種各樣的廣告都有。到後來更發展到,一百頁的報紙可能70多頁都是廣告。作為編輯部的主編,雖則明白廣告的確能為公司帶來可觀的盈利,但Wilson仍然有一份對讀者的責任心與堅持。他表示在一份新聞報紙中,至少應該有30%是帶給讀者的資訊。
採訪時任新州州長卜卡與曾筱龍上議員
在2000年離開了新報之後,Wilson在加入澳洲TVB之前,亦都在澳洲新快報工作過半年之長。恰逢當時電子傳媒開始盛行,Wilson亦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在另一個領域發展和挑戰。
從塔斯馬尼亞到雪梨,從星島日報到澳洲TVB,一共三十多年。進入半退休的狀態的Wilson,被問道在這三十年以來有什麼難忘的人和事時,他說“有很多甜酸苦辣,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很多不同領域的好友,直至今日我去吃飯,仍然有人會尊稱叫我老總。這份認可和尊重亦讓我十分窩心。”
Wilson表示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新聞有二三,其中有一位是華人張醫生。他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心臟科醫生,但因被歹徒劫持而被槍殺身亡,實在令人唏噓。幸好最後天網恢恢其中一位歹徒在挾持他的時候,錢包跌落地下被警方發現,於是便緝拿歸案。
回望當初自己因為哥哥一句話而入行,Wilson表示真的很慶幸自己進入了這一行。他指出,直到現在他的心裡仍然是有一團新聞從業員的火。
因為科技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和電子傳媒的崛起讓很多傳統傳媒漸漸沒落,這亦是一個時代的趨勢。而曾經服務於澳洲中文本地傳媒幾十年的Wilson,可謂是見證著澳洲中文傳媒行業幾十年以來的變遷。希望Wilson在未來能為對華人社區作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