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傅自幼在香港出生,當時出生的年代是艱苦,戰火連天的年代。 當時,社會狀況並不富裕,人們營養不良,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很多教會成為他們的支柱,提供牛奶、米麵等食物,讓家庭能夠勉強度日。 雖然當時的物資比較貧乏,依然擋不住小朋友簡單的快樂。
王師傅年輕時旅游的照片
在這樣的環境下,王師傅從小對汽車產生濃厚興趣。他常常在旁邊看著別人修車,一直不願離開,對車輛的修理產生濃厚的好奇心。 當時因爲戰爭後的關係,汽車更新很快,王師傅從此就和汽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師傅以學徒的身份開始他的修車生涯,父母擔保提供資金支持,讓他有機會學習這門技能。 前三年,他負責當雜工,但這並非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學習技能。 有時他和師傅一同參與拖車工作,將違例停泊的車輛拉往政府的車房。 然而經過幾年時間,王師傅意識到,頭幾年只負責雜工工作,無法真正學到有深度的知識。 他渴望全面發展自己的修車技能,於是陸續轉移到第二間車房,展開更廣泛的學習。 當他轉換到另一間車廠後,他終於有機會學習更多方面的技能,包括機械、噴漆以及其他不同的修車技藝。 雖然當時修車技藝的學習通常是分科進行,但對王師傅而言,全面的學習能夠使他更能為客戶提供幫助。 他認爲,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可以提高他的修車水平,使他在修理車輛時更具優勢。
王師傅以學徒的身份開始他的修車生涯
王師傅的職業生涯見證了香港汽車使用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一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比賽中,他所在的車房成為所有受損車輛的修理中心。 當時,英國車和少數的德國車佔據主導地位,香港的汽車行業基本上以這兩種車型為主。
王師傅與一群同行自立門戶,開始經營自己的車房 – 新香港汽車修理廠
學成後,王師傅與一群同行自立門戶,開始經營自己的車房。 當時在香港開車房相對簡單,只需一塊空地,甚至不必支付租金,人們可以輕易地開設車房。 然而,他意識到自己的學歷和英文程度不足,於是開始夜校,提升英文和專業知識。
遇到太太後,他開始考慮移民。 雖然在香港已經拼搏多年並建立了一定的基礎,但他認為香港的發展有限,想要改變命運,於是選擇了移民。 澳洲成為他的首選,一方面因為有親戚在當地,方便安頓,另一方面是因為澳洲相對於其他地方還稍顯落後,但他看到了更大的潛力,此外,澳洲的宜人天氣也是一個吸引因素。
在1983年,太太先來到澳洲,在1985年,王師傅正式踏上澳洲的土地。 初次來到澳洲,他感受到清新的空氣,但同時也意識到澳洲的車輛相當老舊。
但是由零開始都很辛苦,沒有澳洲本地經驗,英文能力不足沒辦法與保險公司交涉。 澳洲的車很舊,當時仍有五大車廠在澳洲設厰。
“如果肯落心落力做,一定會有前途的。”
在澳洲初期,由於缺乏當地經驗和英文能力,他面臨了許多困難。 澳洲的車輛老舊,而他的修車技術需要重新適應當地的標準和做法。 儘管辛苦,他努力尋找修車的機會,透過Tafe進修英語及電腦,並不斷進步去適應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果英文不好,就去學,只要肯去學,一定會有出路”他深信,只要用心工作,就一定能夠在澳洲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王師傅創立了澳洲新香港修車廠
儘管面臨種種挑戰,王師傅始終腳踏實地,堅信努力奮鬥,一定能夠在澳洲建立自己的事業。 憑藉著這份決心,王師傅開始了他的澳洲修車事業。
1989年,王師傅創立了新香港修車廠,這是澳洲相對罕見的全科修車廠。 當時,大多數修車廠都專門分工,例如只做車身修理或機械車胎等單一項目。 然而,新香港修車廠成立初期主要專注於車身修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師傅開始思考擴大車廠的業務範圍,希望成為全能的修車廠,包括機械維修和車胎保養等多方面的服務。 這樣的決定使車廠進行了擴張,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多元化的修車服務。 在競爭激烈的修車行業中,新香港修車廠的全科修理服務為他們帶來更多客戶,因為這滿足了客戶尋找一站式解決方案的需求,也是王師傅學習修車的初衷。
細數在澳洲這些年,見證了汽車的發展史,唯不變的是王師傅積極求學的心態,以及對汽車的熱情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