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另一個地方、另一個故事】節目主持尊王與澳大利亞悉尼江門五邑商會會長、澳洲新會文化中心創始人的林永義先生Warren Lam的採訪,分享他的移民故事。
Warren出生並成長在香港,原本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生活,所有來澳洲的選擇是一次非常機緣巧合下發生的。當時,出於對弟弟教育的考慮,Warren的父母計劃將弟弟送往澳洲深造。陪同弟弟填冩留學表格時,Warren偶然間發現了免費的移民申請表格。他半開玩笑地説,自己對免費的事物向來興趣濃厚,於是順手填冩了申請。這個本以爲會被拋諸腦後的舉動,卻在九個月後爲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消息——他有機會移民至澳洲。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機遇,Warren抱着一試無妨的態度,決定接受這次冒險。
攜帶着僅有的五百澳元,Warren踏上了前往澳洲的旅程。這筆錢對他來説既是啟程的資金,又象徵着一條退路——如果在澳洲的嘗試失敗,他仍能買張機票返回香港。然而,這次“試一試”的決定,最終引領他進入新的人生階段。
抵達澳洲後,Warren面對的是一個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環境。他表示來到悉尼的當天走在city市中心的街道上看到的是店鋪緊閉,街道空盪,這種荒涼的場景讓他感到既驚訝又困惑,開始擔心自己在澳洲的未來生活。
起初,他住進了一家每晚僅需14澳元的廉價酒店,雖然價格便宜但環境是非常一般的。三天後,Warren決定“升級”自己的住所,搬進了每週70澳元的房間,但這個看似“升級”的住所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個房間雖大,卻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問題,“有窗戶但是沒有玻璃”。爲了應對這一情況,Warren不得不用床墊擋住窗口,以封閉開口部分。
雖然起步的經歷比較艱辛,但是他的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在安定下來後Warren Lam的日常生活是按部就班,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直到下午四點半結束的工作。作爲一名獨居的年輕人,下班後的生活顯得有些單調乏味,他便開始思索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和資源賺取額外的收入。
藉鑒於父親在香港經營男士百貨超市的經驗,Warren決定將家族生意的一部分帶到澳洲來。晚上和週末成了他挖掘潛力客戶的時間。他開始了一繫列小規模的創業嘗試,下了班便穿着整潔的西裝打着領帶,挨家挨戶地推銷産品,並且到在週末的Darling Harbour上擺攤。
特別是在Paddy Market上的攤位,隻用了短短三天,Warren就將從香港舅母那裡拿來的女裝皮帶全部售出。這次成功讓他看到了更大的市場潛力,促使他開始考慮批發業務。雖然當時的資金和交通工具都十分有限,Warren隻能通過公共交通工具四處奔波,見客戶,送貨,逐漸地積累起了一些穩定的客戶和一定的積蓄。最終,這些努力讓他能夠買下了人生中的第一輛車——一部老舊的180D得勝車。擁有了交通工具之後,Warren的生意開始變得更加靈活和廣泛。
Warren開玩笑説,儘管遇到了一些困難,但總體來説,生活還是相當愉快的。他認爲,這種愉快主要來源於一點,遠離了父母,不需要再聽他們的嘮叨了。
之後他也是非常的用功,選擇去Tafe求學。然而每年都隻能堅持三個月,連續讀了好多年。這是因爲每次在課堂上,當老師們講課時,Warren的腦海裡沒有心思學習,忙着計算生意的營業額。這種情況年複一年地發生,最終讓他認識到,自己的真正興趣和未來,顯然不在傳統的學術路途上。
這並不是説Warren對知識有任何的輕視。相反,他的生意經驗其實就是在實踐中學到的最實用的“課程”。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Warren就開始接觸並了解商業的運作。通過幫助父親經營生意,他不僅學會了基本的經營管理知識,還吸取了批發、零售等實際操作的經驗。這些年來,無論是向其他銷售人員學習,還是自己摸索,Warren都在不斷地積累着商業知識和技能。
不過Warren也表示以前澳洲的商業環境與今天大不相同,商家間的交易基於一種近乎傳統的誠信和直率,這種商業風格使得大家之間的交易既清晰又簡單。更加令人興奮的是,當時的市場利潤相當可觀。對Warren來説,每天結束工作回到家中的那一刻,開始數着一天的收入,那是他的“Happy Hour”,他的慶祝時刻。在這段時間裡,Warren不僅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贏得了“Sydney Belt King”(悉尼皮帶王)的稱號。他以更加實惠的價格銷售皮帶,激起了市場的巨大反響,甚至引得同行回到香港“投訴”他。Warren也是靠着賣皮帶賺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在澳洲生活三年後,Warren獲得了澳洲的永久居民身份,這不僅標誌着他在這片土地上的新生活正式開始。隨着皮帶熱潮的逐漸消退,Warren察覺到需要轉換跑道,尋找新的商業機會。他便去到了台灣打算購置一些成衣可以入口澳洲販賣,尋找新生意。
當時有一位姨媽是居住在台灣的,聽聞Warren的普通話不好便推薦了一位女子給他做翻譯,陪同他一起去工廠看貨。機緣巧合這位女子最後便成爲了Warren的妻子。1988年,他們結爲連理,這段跨國的緣分不僅改變了Warren的個人生活,也爲他的事業帶來了新的轉機。
在妻子的引領下,Warren開始涉足成衣輔料的出口業務。特別是那種採用ABS材料製成,通過電鍍技術處理後外觀類似金屬的特殊衣服扣子,成爲了他們的一大亮點。這項技術當時在全球的應用相對有限,隻有意大利和台灣掌握,這爲Warren提供了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他利用這一優勢,成功地將這些特殊扣子以及其他成衣材料引入澳洲市場,開闢了一個高利潤的商業領域。隨着業務的不斷擴展和深化,Warren最終成立了自己的進口批發公司,專門從事成衣輔料的銷售。這一領域爲他帶來了第二桶金。
然而不幸的是當時澳大利亞總理Paul Keating宣佈開放海外市場,取消成衣進口配額和關稅後,製衣行業遭遇重大變革。成本考慮驅使許多製衣廠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亞洲國家,這對Warren經營的成衣輔料業務構成了直接的衝擊。
面對行業的這一巨變,Warren沒有選擇袖手旁觀,而是決定轉型,尋找新的商業機會。他對於頻繁更換款式、追求新潮的時裝輔料業務感到疲憊,希望尋找更加穩定並不會容易被潮流遺忘的行業。於是將目光轉向了五金鎖具行業——一個産品更新週期長、市場需求穩定的領域。起初,他從親戚在香港開設的五金鎖廠獲取産品,逐步進入了這一全新的行業。
但是這個行業一開始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澳洲市場非常保守,而且當地人傾向於和固定的供應商做生意。他提到了澳洲最老的門鎖公司Lockwood,擁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其産品和繫統深受澳洲市場的歡迎。注意到澳洲市場雖小,但特殊,東南亞的廠商不願意修改他們的産品以適應澳洲的規格。因此,他看到了一個機會並抓住,成爲了第一個專門模仿並適應澳洲規格的公司。
進入五金行業後的,Warren經歷了諸多考驗,從産品規格不匹配、防火測試的嚴格要求,到與澳洲保守市場的接軌,這一切都考驗着他。也是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三年後才做到了收支平衡,並走到現在。但正是這段經歷,鍛煉了他的商業策略和客戶服務理念。他始終堅持誠信爲本,一旦産品出現問題,立即召回並解決,確保客戶的滿意度。這種誠實和負責任的態度,逐漸贏得了客戶的信任,爲他在五金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Warren的事業成就遠不止於商界的成功,他還深刻地影響了文化和社區。成立澳洲新會文化中心不僅是他對傳承和文化保存的貢獻,也是一個溫馨的回歸故土和紀念家族的故事。儘管在香港長大,Warren的祖籍位於新會。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回到了自己的祖村,那一次的歸根尋源之旅,不僅讓他重溫了家族的歷史,也讓他看到了祖村的現狀和需求。面對破舊的祠堂,鄉親們的呼籲重建祠堂觸動了Warren,他決定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重建祠堂。
起初,Warren隻打算捐贈兩千元,但在妻子的鼓勵和支持下,他最終決定捐出了一百萬。除了這筆慷慨的捐款助力了祠堂的重建,Warren還也爲村裡的各種設施的更新和維護提供了支持。並且Warren還將新建的醫院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並在大堂掛上了父親的相片,這一舉動不僅是對父親的紀念,也是對家族歷史的尊重和傳承。
Warren的移民故事是在經歷了初期的適應、挑戰和努力後,不僅在商界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始終保持着對文化傳承的熱情和對社區貢獻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