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最新消息

《吳醫師保健養生堂第四十一講》 — 正骨理傷手法 吳擎添
2024年03月05日 11:11 發布 編輯:Editor

正骨理傷手法

吳擎添

根據我40多年的骨傷科臨床經驗,想要有很好的骨傷痛症的療效,第一,要有準確的診斷,這就需要該骨傷科醫生要有很紮實的解剖知識、對骨傷科常見傷患有很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才能作出準確的診斷,避免漏診和誤診,當然骨傷科醫生靈敏的手感觸覺,是診斷的第一要素,再在必要時懂得配合 X光、CT、MRI等現代檢查,才能做出最準確的診斷。

 

第二,骨傷科醫生必須掌握並能熟練運用正骨理傷手法。

 

第三,要有强力療效的傷科藥,這包括外敷藥和內服藥,但以外用藥油、藥酒和外敷藥更為常用和重要。

 

接下來幾輯節目,我會跟大家分享我對骨傷痛症治療的一些心得,今天先跟大家講講「正骨理傷手法」。

 

我常和病人舉例說:治療陳舊性的跌打損傷痛症,就好像處理一件生鏽的貴重物件,既要有有效又不會損傷這個貴重物件的清潔劑,還要有輕巧的洗刷手法 ,因為恰如其分的洗刷手法,才能將鏽蝕去除,但又不會傷害這件貴重物件。

 

這個手法太輕,不能將鏽蝕去除,太重就會傷害物體。 治療時還要邊洗刷邊搖動,邊放一些除鏽潤滑劑,才能使鏽蝕慢慢清除(鬆解陳舊傷患的粘連),不能求快而用強酸去除銹(如打封閉針),否則 ,這間貴重物件就會被損壞了。

 

我的「萬應止痛油」和「跌打傷科外敷藥」就好像除鏽劑,而我的正骨理傷手法就好像輕巧的洗刷技巧,這兩者在治療傷科痛症上缺一不可 。 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每個中醫骨傷科醫生,都有他自己獨到的正骨理傷手法,這個手法看似簡單,有些人以為好像普通按摩手法一樣,並會說,我之前已在其他地方做過按摩治療,都 不見效。

 

其實都是用手去推、拿、按、摩、揉、滾、彈、撥、拍、打、搬、扳等基本手法,但還和施術的醫生的經驗,施術的力度、角度和 氣力等很有關聯。 而這裡講的力和氣又不一樣,手法理傷,並不是用蠻力就可以,有功力的傷科醫生,會運用自己的氣去治療病人。

 

當然,一些骨折移位和關節脫臼,就更需要很恰當的正骨復位手法,要穩、準、狠的運用恰當的正骨復位手法,才能在眨眼之間就能將移位整復,減少病人的 痛楚和避免再次損傷,使骨骼和關節甚至是一些損傷錯位的軟組織能得到很好的整復,從而恢復生理功能。

 

當然,準確的診斷是有效治療的最基本條件,這個和接診醫師的臨床經驗就更有直接關係了。

 

正骨理傷手法,課堂和書本上只能教給一些基礎理論,一定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還要博採眾長,融匯貫通,才能是自己的技術,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我這幾十年來,都在不斷學習、觀摩別人的特別之處,再改良為適合自己的手法。 可以說,我有很多老師,只要是有療效的,我都想盡辦法去學習、甚至偷師。

 

甚至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偷師。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的偷師經驗吧,85-86年間,我大學畢業也幾年了,醫院覺得我算是可造的人,就送我去山東濟南,在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學習一年骨 傷科,山東、河北是尚武之地,很多跌打損傷的病人,也有很多骨傷科大師,那時我主要是學習中醫正骨復位手法和骨科手術,每天都很忙。

 

那時還是單身,住在醫院,為了多學習,下班吃飯後也會到急診室幫忙,每晚都有很多病人。 晚上在急診室,常常見一個人有點神神化,講話有些顛三倒四,老是講老山前線越戰,一般人都不太願意搭理他。 但他幾乎每晚都會來找人聊天。

 

有一天,醫院的一個當地員工和我說,你別看他有點瘋瘋癲癲,他父親是全國最出名的推拿教授,現在大學的“推拿學”教材就是他父親編寫的,他父親是全國唯一一個推拿學正教授(那個年代,教授職稱的人很少,正教授就更少了,我們大學正教授也只有4個),他父親已經80多歲,已經退休,一般人見不到他。

 

這個員工還說,他父親的正骨理傷手法很厲害,也傳授給這個兒子,你不要看他現在有些瘋癲,他以前手法也很厲害,但這幾年由於失戀,精神有些異常了,太可惜 了。 我知道後,就每晚和他聊天,買煙給他抽,要他演示正骨手法,他一說老山前線,我就將他的思緒拉回來,誘導他回到正骨手法的話題。

 

由於其他人都不願意搭理他,只有我每晚和他聊天,他和我最好,最談得來,很願意和我談正骨理傷手法,並經常教我一些實用的手法,教我如何 復位,有一次,他在我右前胸輕輕點了一下,我馬上感覺右側身不能動,不能呼吸,幸好他再拍我一下,才能恢復正常。 現在每次想起,都有些後怕,如果他突然發神經 ,用重力一點,或點穴後走了,就麻煩了。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已經30多年了。

 

如有疑問想咨詢吳醫師,可以在微信或whatsapp搜索0400388328,加吳醫師微信或whatsapp,也可以發短信或致電0400388328作語音留言,吳醫師有空就會回復。

 

(吳擎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全科醫學士、外科臨床博士,澳洲行醫三十多年。本文僅供參考,具體診療應諮詢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