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最新消息

《吳醫師保健養生堂第十三講》 — 第5跖骨基底部裂折
2023年08月22日 16:44 發布 編輯:Editor

 

今天給大家分享在7月11號晚加我微信的一個扭傷足部患者的病例吧,她是當天中午走路扭傷左足的,感覺疼痛,並看了物理治療師,接診的物理治療師診斷為踝關節韌帶扭傷,只是簡單的給她作膠布外固定,沒有建議作X光照片檢查,晚上疼痛加劇,她加我微信要求我次日給她作中醫骨傷科治療。

 

雖然我還未見她、更未親手作觸診檢查,但根據她描述的扭傷經過和疼痛部位,我初步診斷是“第5蹠骨基底部裂折”,建議她盡快作X光檢查,次日早上還特別發微信給她,將我之前對“第5蹠骨基底部裂折” 的解答發給她,敦促她要盡快作X光照片檢查,中午她聯絡我,經照片檢查,果然是骨折了。

 

這個病人如果不及時作照片確診,沒有有效固定,以後病人就會有很嚴重的後遺症,骨科醫生需要很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更好的幫助病人。

 

以下是當天和兩週後,我和她的微信通信記錄:

 

 

 

這個病人7月31號再聯絡我,要求我給她做中醫骨傷科治療,經治療一次後局部腫痛大減,正按醫囑每週兩次治療,相信很快就可以完全康復,如能徹底治療,以後不會有後遺症。

 

關於第5 蹠骨基底部骨折,以下是我幾年前在我的保健養生群的解釋:

 

最近看了一個病人,50歲左右的中年女士,早上走路時輕微扭了一下左腳,當時不覺得痛,可以正常走路,還約了朋友去酒樓飲茶,飲茶後慢慢覺得左足疼痛,越來越嚴重,馬上來我診所就診。

 

一般足踝扭傷,有經驗的骨傷科醫生一定會檢查內外踝和足背、足部外側,先要看看局部有無瘀腫,再檢查病人主訴的疼痛部位,小心檢查受傷部位,用感覺靈敏的手指去觸摸傷患部,力度一定要把握好,既要能感受體會傷患部的腫硬澀滯度和正常的不同,檢查局部的壓痛和擠壓痛的程度,但又要避免加重傷患部的損傷,很考功夫,需要很長時間的摸索體會和經驗積累。

 

這個病人,望診看扭傷的左足腫脹不是很嚴重,應該不會是很嚴重的損傷,一般不會傷及骨頭,但聽到病人頻頻呼痛(聞診),還看到病人因疼痛而身體顫抖,就令我特別警惕,當然,日常診治中,也有些病人是特別緊張的,不是很痛也反應很大的,這就需要醫生憑經驗去辨別。

 

再觸摸按壓踝關節附近,一般常見的“鯉魚反水”的外踝部沒有壓痛和搖擺痛,再用我的拇指滑向足部外側緣的中點,病人疼痛反應很明顯,在第五蹠骨基底部有很明顯的環壓痛,將尾趾輕輕向腳跟部擠壓,也有很明顯的擠壓痛,我就和病人說,你雖然不是很瘀腫,但有8成的機會有很細微的骨裂,先去照個片再作治療吧

 

兩個小時後,病人將照片、CT和超聲波片帶回來,說沒有發現骨折,但沒有診斷報告,診斷報告要次日才能出,我看了照片,看到一點比頭髮絲稍粗的骨折線,就告訴病人,你應該有骨裂了,不要再走路了,要用拐杖。並給她做了輕柔的手法理傷和中藥外敷,以減輕她的疼痛,並一再囑咐,不要再走路,明天等診斷報告出來後要定制一隻特別的固定靴,避免骨折部加重損傷,使骨折部能很好的連接,要4-6週才能解除外固定。解除外固定後,要繼續中醫骨傷科治療,有助全面恢復功能,並可以避免後遺症。

 

後來病人的照片報告出來了,也是懷疑有骨裂,建議穿著特別定制的固定靴,證明我的手感不差於X光片、CT和超聲波。細小骨裂,很多時候就算照片也不能明確診斷,需要一周後再作照片,這時骨折部位由於已經有了吸收,骨折線才會很明顯,但如果不能早作診斷和妥善處理,漏診了,病人繼續行走的話,骨折部就會更受損傷,後遺症很多。

 

第五蹠骨基底部骨折,是由於腓骨短肌強力收縮牽扯而引起的撕脫骨折。腓骨短肌,止點在第五蹠骨底部,其功能可以使踝關節趾屈和外翻、並可維持外側足弓。當突然強力足內翻或因一些外力使腓側短肌強力收縮,就可以撕裂第五蹠骨基底部。

 

 

這個病例想提醒:

 

  1. 中年婦女,很容易有骨質疏鬆,輕微扭傷,甚至我接診和治療過,沒有扭傷,只是盤腿坐在地上,用力站起,就會引起骨折,如感覺行走特別疼痛,就要警惕是否有骨折。
  2. 扭傷後應該盡快尋求專業診療,有經驗的中醫骨傷科醫生會比普通科醫生有經驗,可以第一時間作最適合的治療,避免漏診和日後的後遺症。

 

如有疑問想諮詢吳醫師,可以在微信或whatsapp搜索0400388328,加吳醫師微信或whatsapp,也可以發短信或致電0400388328作語音留言,吳醫師有空就會回復。

 

 

(吳擎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全科醫學士、外科臨床博士,澳洲行醫三十多年。本文僅供參考,具體診療應諮詢專業人士。)